1945年國民黨軍大量接收美械武器後,編組了13個美械軍,其中包括駐印軍、滇西遠征軍,以及揀選出來的幾個嫡系主力軍。
後來所稱的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便都是上述的美械軍,其中美械化程度最高的是新1軍、新6軍,其次為第5軍,再次為整編第11師,最後是整編第74師。
雖然整編第74師缺編了美式榴彈炮營,武器也並非全美械,但裝備衝鋒槍之類的自動火器還是非常多的,據該部剛整編時的數據統計,衝鋒槍裝備量達到了2963支。
當時國民黨軍即便是精銳嫡系部隊也不擅長拼刺刀,所以衝鋒槍之類自動火器裝備量大的話,對近戰火力的提升很大。尤其是像整編第74師這樣的進攻型部隊,配備大約3000支衝鋒槍是相當龐大的數字了。
不過該部在孟良崮戰役前即損耗大量戰鬥兵,其中衝鋒槍亦損失一部;不過當時整編第74師還未遭到過殲滅性打擊,因此衝鋒槍的主要部分還在。
而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74師被全殲,華野我軍總計繳獲衝鋒槍達2482支。
因此我們現在看華野當時的一些歷史照片,就會發現戰士們配備的衝鋒槍不少,這就是得益於繳獲的數量大。
而整編第74師被殲滅後,按照當時的慣例肯定是要重建的。
不過重建部隊的文章很大,以陳誠當時的意思,重建後的整編第74師保持二旅六團制即可,反正不是“土木系”的部隊,趁機縮編即可。
但俞濟時、王耀武對此意見很大,認為整編第74師至少應為二旅六團,最好還是保持三旅九團制。
為此王耀武專程發電稱,可由山東方面選3個團編足一旅,這才最終仍然保持了整編第51旅、第57旅、第58旅的陣容。
不過山東方面編出的整編第57旅後來並未歸屬整編第74師,而是一直留在青島、濟南,編入其他部隊,實則直接歸王耀武指揮。
那麼重建後的整編第74師就只剩下了整編第51旅、第58旅。
就兵力的補充與重建來說,問題不是特別大。
因為孟良崮戰役時整編第74師在後方已經搞起了3個新兵團的架子,此外還有戰後收容的潰兵、傷兵,以及在早先作戰中的傷員歸隊,再加上少部分沒有參戰的直屬隊和新劃撥的補充單位、補充兵力,再拉起二旅六團問題不大。
但是武器裝備方面,可就比不得原先了。
據1948年初湯恩伯上報的實力統計,重建後的整編第74師此時配備的衝鋒槍數為379支,僅為之前“五大主力”時期衝鋒槍數的十分之一略多;而即便是這麼點衝鋒槍,卻已經是“超編”配置了。
那麼重建後的整編第74師當時算怎樣的編製呢?
按照國民黨軍於1947年制定的新整編師編製,衝鋒槍是配備不到班一級的。
以一個步兵連為例,連特務長兼指揮班長配衝鋒槍1支、3個步兵排長各配衝鋒槍1支、輕迫擊炮排排長配衝鋒槍1支,全連配衝鋒槍5支;另外營屬重機槍連3個排長各配衝鋒槍1支。
這樣的話,一個步兵營的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總計配衝鋒槍18支;全團3個步兵營,再加上團直搜索連配備的4支衝鋒槍,一個團編製的衝鋒槍數就是58支。
那麼以兩個整編旅所屬的6個步兵團計,配備的衝鋒槍數當為348支。
另外在整編師師部及直屬隊層面,應配衝鋒槍48支;整編旅部所轄的2個搜索連,亦應各配數支衝鋒槍。
這樣在理想編製標準下,二旅六團制的整編師應有衝鋒槍400支左右。
但是因為重建後的整編第74師直屬炮兵並未滿編,甚至比較殘破,而當時直屬炮兵標配的衝鋒槍數為36支;因為炮兵編配未齊,所以統計該師編製實力時,就缺失了這一部分。
這樣該師實有的379支衝鋒槍反倒成了“超現有編製”了。
相較於當時的整編第5師、第11師等部幾千支衝鋒槍的陣容,重建後的整編第74師就比較寒酸了,甚至整編第70師都有上千支衝鋒槍。
因此到1948年中整編第74配屬邱清泉指揮時,邱維達就上報請求增發200支衝鋒槍、100支卡賓槍以增強其實力。
其實就是算上這些武器,該師當時的衝鋒槍也是趕不上巔峰時期的,只能算是一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