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1948年遼瀋戰役時,國民黨軍曾組織了所謂的“東進兵團”,從錦西、葫蘆島地區向錦州方向攻擊前進,結果連我軍的塔山陣地都沒能過去。
這個東進兵團的兵力構成,除了錦、葫原駐軍和山東開來的部隊外,主要是從華北傅作義方面調來;其中第62軍整建制3個師全到,此外還有第92軍第21師以及獨立第95師。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華北國民黨軍第一次增援東北了,早在1947年時華北方面便曾出兵增援東北。
最早是在1947年的夏季攻勢中,國民黨軍從華北戰場抽調了美械的第53軍到東北;至陳誠執掌東北軍政後,又從蘇北戰場調來了第49軍。
這兩個軍都是原先東北軍的番號,雖然此時已經中央軍化,而且建制內也沒有多少東北籍兵員了,但畢竟多少還是有些歷史淵源的。
但是僅增援這兩個軍顯然不能改變東北戰場的態勢,到1947年秋季攻勢發起時,剛到東北的第49軍就慘遭重創;第二階段作戰中,第53軍亦遭到重創。
面對東北我軍的猛攻,剛到任不久的陳誠慌了神,老蔣也非常着急,所以向華北方面下令,要求出兵增援。
華北的國民黨軍主要有中央軍和傅作義的察綏軍兩個系統,在老蔣的嚴令下,華北調出了6個師增援東北。
其中跟東北戰場臨近的第13軍調出第54師、第92軍調出第21師、第94軍調出第43師東援。
上述三個軍中,第13軍和94軍都是美械軍,第92軍第21師也是比較早即中央軍化的部隊。
而傅作義系統則將第二號主力——暫編第3軍及所轄的暫編第10師、第11師抽調增援,另外還加強了其精銳騎兵第4師。
這6個師在1947年10月開動,至中旬時推進到興城、錦州一線;我軍判斷其將向我解放區擴張,兵力會分散,進而為我創造各個殲敵的機會。
我軍活動在這一區域的部隊為第7縱隊、第8縱隊和第9縱隊。
為調動國民黨軍,上述部隊在阜新、義縣方向出擊,繼而又進攻朝陽;第92軍第21師和第94軍第43師則從新立屯方向出援。
戰機終於來臨後,我軍在金鳳山一帶痛擊這兩個師的援軍,殲滅第21師大部及第43師一部,俘虜第21師師長郭惠蒼。
第21師是侯鏡如第92軍的基本部隊,戰後重建後使用便比較謹慎了;一年後參與東進兵團援錦作戰時,這個師就沒有真的上陣。
所以華北方面開來的這6個師的援軍,到東北後的作戰也並不順利;更有意思的是,這些部隊抽調後,造成了華北國民黨軍的空虛。
華北我軍趁其調走部隊的機會,向保北方向出擊,待與南下的國民黨軍戰成相持後,其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便從石家莊抽調第3軍北上夾擊。
這個第3軍長期孤守石家莊,下轄兩個師再加上配屬單位和保安團,總計有3萬餘人;其軍長羅歷戎接到命令後親率第7師以及配屬的第16軍一個團出城,結果在清風店戰役中全軍覆沒。
此後不久防禦力量大減的石家莊守軍,也被華北我軍全殲,自此晉察冀根據地與晉冀魯豫根據地連成一片,華北作戰形勢大為改觀。
在這種背景下,華北出援東北的部隊又不得不再調了回來,不過回來的只有傅作義系的3個師和遭到重創的第21師。
至於從美械軍中划出的第43師、第54師則被留在了東北,分別編入了新3軍和新5軍中,這也算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