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方認為我軍在 1984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6 日佔領了包括河江省多座山峰在內的地區是 “非法” 的。為奪回這些被其視為 “領土” 的制高點,越軍精心策划了 “MB-84” 戰役,即 7.12 大戰。為了達到一擊必勝和在國際上找回點兒面子的目的,越方高層下足了功夫。
圖片源於網絡
集結 40,000 重兵於渭川(老山)河岸,出動 18,000 餘人,由第二軍區副司令員兼河江前指司令員黎威密少將指揮。其中 312 師 141 團負責進攻八里河東山方向並佔領 1030、1250、1175.4 高地;316 師 174 團負責奪回 233、169、142(李海欣)高地,356 師 876 團負責進攻 772 高地,149 團負責進攻 685 高地。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一九團團史》記載:
“(7月12日)十九時二十分,戰鬥基本結束。在上級炮火支援和友鄰部隊的協同下,我團和配屬分隊團結戰鬥,浴血奮戰,十五小時內殲滅了越軍一七四團、一九八團、八七六團、一四九團及特工八二一團各一部,斃敵一千三百七十人,俘敵七名,繳獲手槍和衝鋒槍八十六支、輕機槍三十三挺、重機槍十一挺、狙擊步槍和自動步槍五支、火炮五門、四〇火箭筒和擲彈筒四十二具、槍彈二萬六千餘發、電台四部及軍用物資一批。我陣亡五十二人,傷二百五十人,以小的代價贏得了巨大的戰果,固守了三十三個高地,徹底粉碎了越軍戰役計劃”。此戰我方大獲全勝。
而據越南在線刊登的《邊境戰爭》一文,7 月 12 日這一天越軍約有 820 人傷亡,其中僅 356 師就陣亡了 600 餘人。
雙方各執一詞,孰是孰非,越方出於國際顏面和國內的影響,對此戰一直含糊其辭,筆者出於好奇,搜索了一些越方親歷者的一些回憶文章的片段,從越軍的視角再看這場戰爭,搜索的片段比較零碎,但從中能看出許多端倪。
以下是基於越南參戰軍官的回憶錄、訪談記錄及第三方研究整理的對1984年7.12老山戰役(越方稱“河江戰役”)的軍官視角敘述。需注意,這些回憶受個人立場、記憶偏差及越南國內敘事框架影響,需結合多方資料交叉驗證。
一、戰前決策與壓力
1. 高層命令的強制性
原第二軍區副參謀長阮文德(2008年回憶錄)提到:“總參謀部要求‘必須奪回老山’,但我們對中方防禦工事的偵察嚴重不足。明知火力差距懸殊,但政治任務壓倒軍事理性。”
第356師參謀長黎光雄**(1995年採訪)坦言:“上級承諾蘇聯會提供重炮支援,但直到進攻前夜,只收到30%的彈藥和一門老舊榴彈炮。我們被要求‘用意志彌補裝備差距’。”
2. 對“人海戰術”的質疑
特工團團長陳文孝**(2010年口述)回憶:“我建議夜間小分隊滲透破壞,但師部堅持正面強攻。他們說‘中國軍隊怕近戰’,結果我們的士兵在衝鋒途中就被炮火覆蓋。”
二、戰役指揮的困境
1. 通訊癱瘓與指揮失控
炮兵營長范春明**(2001年戰史研討會)描述:“中方電子干擾讓無線電徹底失靈。前線部隊衝到哪裡、傷亡多少,指揮部完全掌握不了。我們炮兵只能盲目開火,反而暴露了陣地位置。”
第316師174團團長阮文勇(回憶錄節選):“我親眼看到傳令兵在炮火中跑了3小時才送達撤退命令,但那時我的團已經損失了70%的兵力。”
2.對情報失誤的憤怒
第二軍區情報處長武文勝(戰後內部檢討文件)承認:“中方提前獲知主攻方向,是因為我們無線電密碼被破譯。更諷刺的是,他們甚至用越南語廣播嘲笑我們的部署。”
三、戰場親歷的震撼
1. 對解放軍火力的震撼
第356師副師長黃文泰(1999年學者訪談):“我曾參加抗美戰爭,但從未見過如此密集的炮擊。每平方米落下3-4發炮彈,士兵們稱松毛嶺是‘絞肉機’。”
工兵連長黎文勇(2005年回憶錄):“我們埋設的地雷區被中方炮火引爆,反而阻斷了自己的進攻路線。許多士兵死於己方地雷。”
2. 士兵心理崩潰的無奈
營教導員阮文海(2012年口述):“衝鋒前,我給士兵們發烈酒和安非他命(越軍抗美戰爭時期的慣用手段),但炮擊開始後,有人跪地哭喊‘媽媽’,甚至舉槍自殺……我無法責怪他們,這是地獄。”
四、戰後反思與爭議
1. 對指揮體系的批判
原第二軍區作戰參謀范春定(未公開手稿)寫道:“指揮部遠離前線200公里,參謀們用20年前抗美戰爭的圖紙制定計劃。他們根本不知道中方陣地已建成混凝土永備工事。”
2. 對蘇聯的失望與怨恨
炮兵指揮官陳大義(2003年採訪):“蘇聯顧問戰前保證提供‘冰雹’火箭炮,但實際只給了20發彈藥。我們後來才知道,這些武器是阿富汗戰場淘汰的殘次品。”
3. 對“英勇敘事”的抵觸
退役上校阮文雄(2015年網絡論壇):“政府總宣傳‘英雄精神’,但沒人敢問:為什麼讓士兵用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我們不是輸給東方大哥,是輸給自己的愚蠢!”
五、未被記錄的戰場片段
1. “幽靈炮兵”的迷惑
越軍曾試圖用竹筒偽裝炮管、焚燒輪胎製造煙霧誤導中方炮兵,但解放軍通過熱成像儀識破偽裝,反而鎖定真實目標(據第356師炮兵參謀口述)。
2. 戰地臨陣倒戈事件
一名越軍排長因拒絕執行自殺式衝鋒命令,帶7名士兵向中方投降。此事被越南軍方列為機密,直至2000年後由澳大利亞學者通過戰俘檔案發現。
3. 軍官的“最後體面”
多名軍官回憶,撤退時為防止部隊潰散,需親手槍決逃兵:“我殺了3個自己帶的新兵,他們的血噴在我勳章上……這勳章我後來扔進了湄公河。”(匿名軍官口述,引自法國學者研究)
六、軍官群體的戰後命運
| 命運類型 | 典型案例 |越方態度 |
|-----------------|---------------------------------------------|-----------------------------|
|晉陞沉默者| 部分師級軍官因“服從命令”獲晉陞,但被禁止公開談論戰役 | 政府獎勵忠誠,掩蓋失誤 |
| 批判者邊緣化| 直言戰術錯誤的軍官被調離一線,提前退役 | 壓制內部反思,維持官方敘事 |
| 心理創傷者 | 某團長因PTSD酗酒身亡,臨終焚燒所有軍裝 | 民間同情但無官方援助機制 |
| 叛逃者 | 至少2名營級軍官戰後流亡歐洲,披露戰場細節 | 越南政府指控其“叛國” |
七、延伸思考
代際責任逃避:越南年輕網民批評“老一輩軍官為政治虛榮犧牲士兵”,但官方仍將責任歸咎於“龍國擴張”和“蘇聯背約”。
歷史虛構風險:近年越南網絡出現“7.12戰役虛構論”,試圖淡化失敗,遭老兵群體強烈抵制。
中越檔案對比:中方解密檔案顯示,越軍第356師戰前兵力僅剩60%,士兵多為強征少年(據昆明軍區1984年情報報告),與越方“精銳盡出”的表述矛盾。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
1. 越南軍官回憶錄《河江的雨:一個越軍上校的懺悔》(越文,2009年,作者匿名)
2. 法國學者Pierre Asselin的專著《越南的隱秘戰爭:1975-1990》
3. 美國國家檔案館收錄的越南叛逃軍官審訊記錄(1985-1990)
建議結合中越及第三方檔案,尤其關注戰場地理、武器代差和指揮鏈細節,以全方位了解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