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戰事持續至今,已經有小半年時間了,然而雙方依然在此僵持。
按照烏克蘭方面的說法,烏軍在庫爾斯克曾控制了1300平方公里地盤;而按照俄羅斯方面所承認的數據,其認為烏軍佔領面積的最大值約為1268平方公里。
很顯然,這兩個數據是比較接近的。
但實際上無論烏方數據還是俄方數據,都是將烏軍初期打卡的最大範圍(指烏軍到過的區域都算,不過部分打卡區域並未留下來布防)計算在內的。
烏軍盡量往多了算,是因為說得多點顯得進攻戰績多些;而俄軍後來也往多了說,主要是想把烏軍甚至都沒有布防的邊沿打卡區也算到“收復”戰績內,顯得好看些。
實際上真正形成穩定戰線後的烏軍控制區大約是1000平方公里,目前仍在烏軍控制下的約有400平方公里。
當然,按照縮水後的數據計算,烏軍也將庫爾斯克佔領區丟掉了一大半。
這樣的結果對俄烏兩軍來說,都不太滿意。
對俄軍而言,任憑烏軍在本國領土佔領這麼長時間,竟然還是不能將其驅離;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都是不太有利的。
而對烏軍來說,庫爾斯克佔領區賦予了遠超乎軍事的戰略意義,被俄軍又咬回去一大半,顯然也不好受。
所以我們在庫爾斯克會看到這樣的場面:
俄軍方面不惜以較大規模的步兵反覆衝擊烏軍佔領區,付出的代價是不小的;其中既包含傳說中的朝鮮軍隊,也包含俄軍精銳的空降和海軍步兵。
而烏軍為了保住庫爾斯克佔領區,更是將全軍幾乎最精銳的重裝單位盡數投入於此,使得庫爾斯克戰術集群保持了全戰區兵員、裝備充實度最高的狀態。
這種硬碰硬的仗,打得當然是非常難受的。
尤其對烏軍來說,因為控制區已經被壓縮到了400平方公里,而且戰區內的俄軍大量使用光纖無人機作戰,給烏軍集中的載具造成極大折損。
而且隨着俄軍的持續壓進,已經對烏占區的核心蘇賈鎮構成了顯著威脅。
這個威脅來自於兩方面:
其一:在蘇賈北部,烏軍控制着以小洛克尼亞為核心的部分高地陣地,這部分陣地控制在烏軍手裡,就可以作為蘇賈鎮的屏障,然而俄軍最近在該方向施加的壓力相當大;
其二:在蘇賈鎮本體方面,俄軍在東南方向的攻擊頗具威脅,已經觸及到了蘇賈村鎮群的核心,繼續放任俄軍突擊下去,那麼俄軍可真就要進蘇賈鎮了。
所以在今年年初,烏軍重新集結了以第82空突旅為主力的精銳,向俄軍陣地發起規模性的機械化編隊進攻,就是想改善在北方的防禦態勢,擠占更多關鍵陣地。
但是戰區內的俄軍無人機數量眾多,給烏軍出擊的載具造成重大打擊;再加上烏軍出擊前還有一支營級突擊隊遭到伊斯坎爾德的打擊,影響了烏軍的出擊實力,所以此次攻擊沒能得手。
而在這路烏軍出擊的幾乎同時,蘇賈東南方向的俄軍其實也在進攻,並奪佔了馬赫諾夫卡村。
這個村子的戰前人口有大約1100人,不算太小;關鍵其距離蘇賈鎮本體只有大約1公里。
俄軍如果在此立足的話,相當於形成“黑虎掏心”的態勢,這對烏軍顯然是威脅過大。
所以烏軍在收拾了向北進攻的殘局之後,便又集中力量折向南方作戰。
在近期的戰鬥中,烏軍取得了進展,將進村後未能清理完畢並立足的俄軍部隊驅離出去,恢復了對馬赫諾夫卡的控制,解除了蘇賈鎮所受到的直接威脅。
俄軍在這一方向作戰的部隊為空降軍第11空突旅,烏軍方面為第61機步旅、新開到的第144步兵旅,可能還有從赫爾松過來的海軍第73特戰中心。
由於馬赫諾夫卡本身屬於蘇賈村鎮群的外圍部分,兩軍陣地之間相隔較近,且均有較多房屋。所以這邊的戰鬥不存在機械化縱隊在光禿禿道路上開進的情況,主要是以步兵滲入近距離戰鬥來解決。
在這種戰鬥中,雙方均會出動少量坦克提供支援,裝甲車主要是把步兵放下來就走;但雙方均會使用大量無人機作戰,甚至會出現無人機盯着對方守備步兵,走一步炸一步的程度。
烏軍原先丟掉這個村子,主要就是因為防守的步兵實在受不了俄軍的無人機追着炸,最終退了出去。
現在烏軍又集結了新的資源,所以再砸進去消耗,又把俄軍給擠了出去。
這種互相的擠壓作戰,說到底是拼資源的;俄烏兩軍的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大家都知道不算很差;就看誰能給對方造成更大殺傷,以及能在資源對耗中笑到最後。
所以馬赫諾夫卡的爭奪不會到此結束,後續還會反覆來戰,而這也是當下庫爾斯克戰區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