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美國的鑽地彈曾讓世界各國防不勝防,地下堡壘也無法倖免。可就在這無敵的武器面前,一個25歲中國小伙兒卻憑藉一項突破性發明,輕鬆破解了這一殺器。
鑽地彈的威力究竟有多強?而他又是怎麼應對的?
鑽地彈:地堡剋星還是戰爭魔術師?
如果要評選最具“地下穿透力”的武器,鑽地彈肯定榜上有名。它不僅能精準“挖洞”,還專挑最難攻破的目標下手,什麼地下堡壘、掩體工事,在它眼裡都像紙糊的一樣。不信?我們就來看看它的威力。
咱們得先了解一下鑽地彈的基本“工作流程”。鑽地彈不是普通炸彈,它的設計理念就是“鑽進去再炸”。靠着堅硬無比的彈頭,它能先穿透厚厚的混凝土或土層,然後再引爆炸藥,把藏在地底深處的目標直接摧毀。
先鑽(GBU-39可穿透至少90厘米的鋼混凝土)
比如美國研發的GBU-28鑽地彈,別看它個頭不大,卻能穿透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或者30米深的普通土層。
更厲害的是,後來的升級版GBU-57鑽地彈,甚至能穿透超過60米的地下防護層——這簡直就是武器界的“穿山甲”!
GBU-57巨型鑽地彈
鑽地彈的設計初衷就是專治“地堡流”。冷戰時期,美國擔心蘇聯的洲際導彈發射井藏得太深太隱蔽,常規炸彈根本奈何不了。於是靈光一閃,乾脆造個專攻地下目標的武器。
它的主要應用場景就是打擊各種地下掩體、指揮中心和武器庫。1991年的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的地下設施讓美國頭疼不已。結果鑽地彈一出場,就把這些“烏龜殼”打得稀巴爛。地下工事再深也不保險,躲藏的士兵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很多人可能好奇:既然鑽地彈這麼厲害,難道沒有辦法防住它嗎?其實,傳統水泥確實有它的短板。
首先,普通水泥的硬度和密度都不足以抵擋鑽地彈的衝擊。鑽地彈的尖端材料通常是高強度鋼或合金,比一般水泥硬上好幾倍,再加上高速度撞擊,普通水泥在它面前簡直就是餅乾遇到鐵鎚。
鑽地彈的設計也並不只是“撞”,它還帶有延時引爆裝置。在穿透防護層後,炸彈內部的引信才啟動,這種“先鑽後炸”的策略,讓普通防護設施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
而且,水泥的抗衝擊性相對較差。普通混凝土在遇到高能衝擊時非常容易碎裂,一旦防護層破裂,衝擊波和爆炸碎片會進一步擴大破壞力。
二戰時期的混凝土防禦工事
可以說,鑽地彈的出現改變了戰爭規則,讓曾經被認為“牢不可破”的地下工事,變成了“地下靶場”。它的精準打擊能力和強大穿透力不僅讓防禦方感到頭疼,也對全球軍事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不過,別急着害怕,畢竟兵器這東西,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針對鑽地彈的“地下魔術”,咱們中國的特種水泥就扮演了“反魔術師”的角色——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神奇材料?
GBU-57
小伙的“土辦法”如何擋住大殺器?
美國的鑽地彈讓整個世界聞風喪膽,它的破壞力似乎無解。然而,就是在這一年,一個25歲的中國小伙吳飈站了出來,用一種不起眼的材料——水泥,硬是為國家打造了一道“鋼鐵防線”。
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受鑽地彈襲擊,三名記者不幸遇難。悲痛之餘,我們也意識到一個嚴峻現實:在鑽地彈面前,傳統的防禦工事根本“不堪一擊”。當時,我國的地下設施大多依靠鋼筋混凝土,但這樣的材料面對高強度衝擊,簡直像一塊豆腐,根本撐不住!
2015年,年輕的吳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接下了抵禦鑽地彈的研究任務。他的目標很明確:用一種既堅固又經濟的材料,來擋住這把“地下惡魔”的利刃。而這個不起眼的小夥子,選擇了從常見的水泥入手。
水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它的硬度根本不足以抵抗鑽地彈的衝擊。但吳飈卻堅信,這種材料潛藏着巨大的潛力——如果能找到最佳配方,普通的水泥或許就能變成抵禦鑽地彈的“超級盾牌”。
於是,他帶着團隊開啟了沒日沒夜的實驗旅程。問題是,當時的科研條件實在有限,實驗設備匱乏,經費也捉襟見肘。甚至連買水泥樣品這樣的小事都成了難題。
有一次,吳飈親自跑到水泥廠想買幾百公斤樣品,卻被工廠以“量太少”為由拒絕了。但這是為了國防大事,吳飈沒有氣餒,一次次耐心溝通,終於拿到了實驗所需的材料。
真正的困難在後面。吳飈和團隊試驗了無數種水泥配方,但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抗衝擊效果。有時候,一連幾個月都看不到希望,但他們咬牙堅持,抽絲剝繭,逐一排查每一個配方的細微問題。終於,在一次意外中,他們發現了一種混合比例獨特的配方,其硬度遠超以往的試驗結果。
當特種水泥樣品首次進行測試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實驗模擬了鑽地彈的衝擊場景:一枚特製彈頭高速撞擊在水泥試樣上。只聽“砰”的一聲,結果彈頭非但沒有穿透,反而被彈飛了出去。而水泥試樣上只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白點!
接下來的多次測試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這種水泥的硬度竟然高達60000psi,這意味着什麼?就算老美拿着比普通鑽地彈更強大的彈藥來炸,也無法將它破壞!更重要的是,這種特種水泥成本低廉,完全可以大規模應用於國防工程。
特種水泥的研發成功絕非偶然,它凝聚了無數日夜的心血。吳飈和他的團隊用最簡單的工具,攻克了世界級難題。2002年,這項發明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成為中國國防力量的一塊“硬核基石”。
更令人感慨的是,如果說特種水泥是抵禦鑽地彈的“盾牌”,那麼它也為我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信心,讓我國在研發類似鑽地彈的“矛”上更進一步。正是這塊看似普通的水泥,扭轉了我們在防禦科技上的劣勢,也為未來的強軍之路鋪平了道路!
國如何應對鑽地彈的致命威脅?
鑽地彈,憑藉其“掩體粉碎機”的威名,讓各國工程師絞盡腦汁。而面對它的威脅,中國人當然不會只靠一塊水泥說話。在水泥的“硬剛”之餘,我們還有一整套“智擋”策略,從迷惑敵人到全面反擊,各種手段令人拍案叫絕!
既然鑽地彈以精準打擊為殺手鐧,那我們為何不讓敵人“找不到北”?我國的一些重要設施採用了“地下迷宮”的設計思路,不僅位置隱秘,還讓每個地下區域之間相互獨立。
你想想,敵人辛苦瞄準了一處地下工事,卻發現炸穿一層後,下面居然還有更深的空間,而真正的核心設施卻藏在更隱秘的地方。敵方想打個“透心涼”,最後卻只能被“地下迷宮”繞得團團轉。
而且,為了增加鑽地彈的打擊成本,我國還採用了多層次防護體系,比如在關鍵設施的上方構建偽裝區或虛假目標,用來吸引敵方火力。打得越猛,暴露越多,卻連真正的目標都摸不到。
6501地下核工程,也稱作“中國地下長城”
對於精確制導武器來說,導航系統就是它的“眼睛”。如果我們能讓它看不清目標,這場遊戲就可以反轉了。
為此,我國研發了一系列電子干擾設備,專門對抗鑽地彈的制導系統。通過釋放強大的電子干擾信號,或者用偽裝的信號誘導敵方彈藥攻擊錯誤目標,鑽地彈的高精準度瞬間變成了“睜眼瞎”。
運-9LG電子干擾機
再配合先進的紅外干擾彈、煙霧彈等戰術工具,進一步干擾彈道的精確性,讓敵人白白浪費彈藥卻一無所獲。
紅外干擾彈
雖然特種水泥已經相當強大,但在一些特殊場景下,我們還開發出了其他更具針對性的材料。例如,通過加入鋼纖維和高強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增強防護工事的耐衝擊性能,同時進一步提高其吸能效果。
防守是基礎,反擊才是終極目標。為了徹底壓制鑽地彈的威脅,我國在導彈防禦系統上下了大功夫。通過部署先進的反導攔截系統,可以在鑽地彈到達目標前將其攔截於半空,將威脅扼殺在搖籃中。
同時,我國還研發了類似鑽地彈的武器裝備,具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能力。東風系列導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但具備強大的穿透能力,還能打擊敵方關鍵設施,讓敵人在戰略上失去主動權。
東風-15C鑽地導彈,能鑽到地下70米,精確打擊目標
鑽地彈確實厲害,但再強的“矛”,遇上我們精心打造的“盾”與“網”,也難以再囂張。未來,無論敵方如何升級裝備,我們都有信心守護腳下的土地和天空的安寧!
信息來源:
新華網 軍科研究員吳飈以實戰需求為牽引不斷創新攻關
延安市人民防空辦公室 新型材料在人防工程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