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兩件大事改變了人類世界的格局:第一是美國的海灣戰爭,第二則是蘇聯解體。
這兩件事有沒有關聯呢?現在來看是有的。
在蘇聯行將就木之際,美國卻在海灣地區大秀肌肉,打出了一場劃時代的戰爭。美國把全套蘇式裝備的百萬伊拉克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無疑摧毀了蘇聯最後的自信。
這場戰爭雖然有40天,但其實前15天就決出勝負,後來的時間都是單方面的屠殺。
美國的信息化戰爭對於小國來說只是看個熱鬧,但對於聯合國五常來說,這次秀肌肉也是一種警告——美軍和各強國有了代差。
英法是西方陣營,他們反應較小,蘇聯正忙着解體,無暇去管軍隊。唯有中國在這次戰後召開了多次高級會議,嚴肅討論了解放軍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問題。
中共中央主席召開軍委會議,尋找改革方面的專家,江澤民直接點名:“快把劉華清找來”。
劉華清是海軍的老司令,50年代開始干海軍,曾討論過中國最早的航母建造計劃。他在80年代去過西方交流,懂西方的裝備,也對信息化戰爭有研究。
中央軍委在劉華清將軍的建議下,改變了很多固有思維,全軍開始重視技術研究,為後來的軍事科技騰飛打下基礎。
那麼海灣戰爭前,中國的內外環境是怎樣的?江主席看重的劉華清將軍有怎樣的故事?後來我軍的發展又有什麼變化呢?
【一】
海灣戰爭:一場打醒世界的戰爭
熟悉改革開放歷史的人都知道,20世紀末,中國定下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調子,其他工作都要為經濟服務。
如果某項事業和經濟發展相違背,則要往後靠。
這一時期中國的形象變了,首先是70年代末,小平同志向東南亞各國保證不再輸出革命,並在80年代相繼關閉國際電台,停止海外資助。
其次,中國開始吸納投資,甚至連日本、美國的資本都來者不拒,表現得非常開放。
全世界都在肯定中國的變化,但國內一些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憂心忡忡,他們認為世界大勢不會因為中國的改變,而變得“溫柔”。
因為這些聲音主張應該重視國防,客觀看待中西方“短暫親密”的關係,在當時的國內算是比較“刺耳”,所以遭到了很多人批評。
80年代後期,中越爆發南沙海戰,解放軍開的還是50年代設計,60年代初建造的護衛艦。雖然我軍和越南打得有來有回,海軍將領們依然感嘆我們的裝備落後時代太多。
彼時這些聲音沒什麼人應和,相反,政府內甚至批評海軍不該這個時候打仗,還要處分一些將領。
多虧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為海軍辯護,說:
“起碼南沙一些島嶼保住了,我們是打贏了的。”
軍委最後討論決定不處分海軍榆林基地,並把戰鬥指揮官陳偉文晉陞為少將。
那已經是1988年,我國很多領導人還未意識到解放軍和海外強國的巨大差距,以及這種差距可能帶來的威脅。
中國有幾百萬大軍,有數萬輛坦克,幾千架戰鬥機,按照20世紀的傳統戰爭觀念,這樣的軍力是能應對任何挑釁的。
結果就在1991年初,美國用海灣戰爭打醒了全人類,也叫醒了中國。
1991年1月中旬,因為伊拉克拒不執行聯合國撤軍決議,美國帶着聯合部隊發起“沙漠軍刀”行動。
美軍以隱形轟炸機和巡航導彈為先鋒,對伊拉克發起空襲。巡航導彈攻擊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和雷達網,隨後美軍戰機從航母起飛,密集對伊軍轟炸。
隱形戰機如入無人之境,制導武器定點擊殺,伊拉克軍政部門重要目標全部被炸毀。
伊拉克空軍起飛迎敵,但美軍電子戰飛機讓伊軍戰機成為瞎子,在預警機的幫助下,美軍飛機反而可以從遠處發射導彈將敵機擊落。
美軍對伊拉克的空襲前後長達一個月,伊拉克全國癱瘓,蘇式的空軍裝備、防空火力成為擺設,幾乎沒有獲得任何戰果。
轟炸結束後,美軍地面部隊開始進攻,阿帕奇直升機和M1A1坦克協同進攻,伊軍的“中東鋼鐵洪流”變成豆腐,毫無還手之力。
地面戰鬥短短10天,伊拉克軍隊精銳盡喪,傷亡10萬人,薩達姆宣布投降。而作為進攻方,美國和聯軍僅僅傷亡100多人,其中很多還是誤傷。
伊拉克前線的各國觀察員把戰報和研究報告交給本國,各大國都驚訝於美國這場戰爭的“代差”。解放軍也得到了海灣戰爭的報告,中央軍委立刻召開會議,氣氛非常嚴肅。
【二】
人民海軍先驅:劉華清將軍
海灣戰爭爆發時,鄧小平同志已經退居二線,江主席召開中央軍委會議,解放軍海陸空三軍代表、黨政軍老幹部、軍工、外貿代表都參加了會議。
但其實在開會前,江主席已經第一時間找來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兩人開了閉門會議。
劉華清是鄧小平專門在80年代末提上中央軍委的老幹部,彼時的他已經年過古稀,已在海軍裝備學領域深耕了幾十年。小平同志曾評價:“他懂裝備,懂現代化,對軍隊很重要。”
雖然當了海軍司令,但劉華清不是海軍出身,他是陸軍出身,且長期擔任政工幹部。劉華清加入海軍也是順應建國後的軍隊需要,可以說是“半路轉行”的。
劉華清,湖北大悟人,1927年11歲時參加革命,是軍中著名的“紅小鬼”。後來他參與了紅軍的反圍剿、長征,一直從南方走到陝北。
抗日戰爭時期,劉華清作為政工幹部跟隨八路軍進入華北打游擊,在晉冀魯豫地區頑強鬥爭,建立了敵後根據地。
劉華清的長處是搞政治工作,抗戰時他主業是拉攏地方勢力,分化敵人,發展敵後力量。
解放戰爭爆發後,劉華清跟着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來參加淮海戰役,專門負責對被俘的蔣軍進行轉化教育,讓他們轉變為解放軍的力量。
1949年建國後,劉華清當了西南軍區軍政大學政治主任,1952年被調往大連擔任海軍學院政委。由此開始,劉華清才和海軍結了緣。
當時,劉華清已經36歲,一輩子不會游泳,他認為海軍也只是自己的一站,不會是歸宿。
但在1954年,劉華清被派往蘇聯學習海軍。當時解放軍的海軍完全是空白,派出去的幹部必須從頭學起,從海軍歷史,到海軍管理、指揮,還有海軍裝備。
劉華清在蘇聯四年,回國時已經是海軍的專家。他加入北海艦隊,從此在海軍幹了半輩子,我軍早期“岸防海軍”的理念就是他提出來的。
60年代末,劉華清調任國防科委,管理武器裝備的研究和製造。
中國海軍後來的主力成都級、江南級護衛艦,空軍的殲6和諸多改型,就是劉華清這些留蘇的軍官和技術人員設計建造的。
當時劉華清還研究過西方的航母體系,70年代順應毛主席的號召,他研究過造航母的可能性,但最終因為技術原因而沒能實現。
1980年,劉華清應邀訪問美國,參觀了美國航母。這是他繼當年訪蘇後,又一次和世界先進水平的軍隊接觸,而美國武器的水平讓劉華清非常震撼。
他看到美國的航母、導彈、艦載機、直升機,其水平都超越蘇聯,領先我國幾十年。當時訪問團有人開玩笑說:“美國送我們一艘,我們都開不走。”
回國後,劉華清開始向中央建議發展高科技軍事裝備,但我國剛剛改革開放,在國策和經濟水平雙重限制下,軍隊的現有項目都紛紛下馬,發展新裝備更是遙遙無期。
80年代末,因為美國空襲利比亞的戰爭,小平同志重新重視起了武器裝備,劉華清被調到中央軍委,為武器研發出謀劃策。
1991年海灣戰爭後,劉華清因此和江主席面對面,對解放軍的未來進行了討論。
【三】
解放軍看到了危機,劉華清指出方向
劉華清將軍當時已經70多歲,在具體工作方面參與較少,但他還是有極為敏銳的戰略目光,並且有戰爭時代歷練出來的踏實和客觀。
然而,彼時解放軍的情況不容樂觀:除核武器和導彈之外,陸海空三軍的裝備全部是建國初引進蘇聯技術生產的,主戰武器,如坦克、戰機、戰艦,和美蘇的差距在30-50年。
就拿1991年海灣戰爭里美國使用的武器和技術來說,在制導導彈、制導炸彈、巡航導彈方面,我軍都是空白。
在海空方面,三代戰鬥機、隱形轟炸機,更是空白。航母、電子戰飛機、武裝直升機、三代主戰坦克、預警機,解放軍都沒有,買也買不到。
其實在80年代,我軍和美國有軍事合作,正在穩步引進技術。但在1989年後,美國卸下偽裝,推動東歐劇變,並開始制裁中國,兩國的軍事合作全部結束。
解放軍本打算走建國初“引進-仿造-自研”的道路,卻因為技術問題,1990年起沒有結果了。
既然引進不成,那就只能自己研究,這是個漫長過程。
海灣戰爭後,江主席第一時間叫來劉華清,就是要研究現在解放軍的裝備要怎麼發展,要抓哪裡,要怎麼定計劃。
美國的裝備技術水平非常高,外行人看不出門道,更無從模仿。
但劉華清將軍抓住了重點——必須率先發展軍隊的基礎信息化設備,讓軍隊學習、適應信息化戰爭,並推動全軍的軍事思維轉型。
基礎信息化設備,也就是現代化的通信系統、定位系統、計算分析系統,這是打現代化信息戰爭的基礎。
這番理論,跟當時軍隊將領以及民間分析家們的意見都不同,因為大部分人只看到“器”的作用,主張買高科技武器然後仿造,但忽視了背後“信息化思想”的重要性。
信息化戰爭的基礎,是軍隊的信息化系統,不同軍種、不同武器裝備、不同編製之間的部隊不再有信息壁壘,指揮者的效率指數級提升,然後才有技術裝備的高效使用。
在劉華清的指引下,我軍在90年代開始轉向,內部繼續“消腫”,也就是裁軍。軍校、軍訓的科目轉變,增加信息化科目,減少20世紀早期的戰略、戰術部分。
在基層部隊里,大力向士兵宣傳新裝備知識,向一線軍官普及信息化指揮方式,並在演習里實操。
劉華清將軍還建議重啟自研武器,國防科委又得到撥款,很多下馬的項目重新開始研究,基礎信息設備發展很快。
那個時代,軍隊開始宣傳“新三打三防”,部隊學習什麼是隱形戰機、武裝直升機,學習怎麼防電子戰、防衛星偵察,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練刺殺,練槍法。
1997年,劉華清將軍退休,此時中國的巡航導彈、隱形戰機、衛星定位系統都在摸索之中,航母事業也開始起步,海軍遠赴烏克蘭購買“瓦良格”,即將開回中國。
2011年,劉華清將軍在北京去世,此時中國隱形戰機上天,航母下水,制導武器已基本成熟。關鍵是解放軍從上至下形成了信息化作戰系統,水平不亞於美國。
在1991年就能抓住軍隊的重點,勾畫出解放軍未來的方向,劉華清老將軍的專業嗅覺、戰略眼光都可見一斑。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新軍事變革與中國的對策》,呂桂霞
2.《“中國現代海軍之父”——劉華清》,施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