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6日當天以色列對伊朗發起大範圍打擊行動,上百架次的戰機對準伊朗發起進攻行動。根據伊朗方面的說法,由於伊朗的防空系統及時反應,伊方“損失有限且影響較小”,僅有多部雷達系統受損,4名士兵在襲擊中死亡。作為對上次進攻行動的報復,以色列的襲擊這次並不算誇張。因為按照以軍事實力,能輕易對伊朗造成更大範圍的打擊,這次的攻擊範圍相對來說比較克制,沒有超出美國的警告範圍。
消息人士表示,伊朗如果繼續報復,那麼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不死不休”互相進攻,最後可能變成一場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的戰爭。伊朗現在並不孤立,他們還有“抵抗之弧”的很多盟友,雖然哈馬斯的力量已經被很大削弱,但中東大多數抵抗西方的武裝,後面都和伊朗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所以對於以色列而言,絕對不是越打擊伊朗越好的局面;現在伊朗總統雖然是親近西方希望改革的政客,但該國大多數人包括哈梅內伊在內,都對歐美國家沒有好感。
27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以色列的邪惡行為既不應被低估,也不應被放大,伊朗應該讓敵人了解其力量和決心。伊朗官員應該確定如何讓敵人了解伊朗的力量,並應該做符合國家利益的事情。這是哈梅內伊在伊朗被襲擊後首次採取回應,可以看出伊朗的指責詞語並不多,相反還有一些對以色列的“妥協”。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就是不把衝突進一步擴大,簡而言之就是他們也不想和以色列完全撕破臉皮。
伊朗為什麼保持克制,其一是美國準備下場幫助以色列。美國與以色列長期保持着特殊的盟友關係,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對以色列給予了大力支持。伊朗若對以色列進行大範圍打擊,極有可能招致美國的強烈反應。其二是哈梅內伊沒有“必勝”信念,伊朗的導彈力量雖然是其威懾手段之一,但在導彈精度、突防能力等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伊朗在遠程打擊能力方面相對有限,要對以色列進行大範圍有效打擊存在一定難度,簡單說就是打不過以色列。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以色列的襲擊,算是給雙方一個台階下。由於長期受到外部制裁,其獲取先進軍事裝備和零部件的渠道受到限制,這影響了其軍事裝備的性能和可靠性,進一步制約了其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能力,所以伊朗當下準備先進行和西方和解,然後再尋求反抗。如果現在就發動大範圍打擊以色列將需要大量的軍事開支,這無疑會進一步加重伊朗國內的經濟負擔,改革派就很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