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中國軍號
那次,和一名高級軍士的對話讓王鵾龍至今深受觸動。
那是參加上級組織的關於軍士隊伍建設的專項調研活動,王鵾龍隨調研組走訪了邊防的三個單位。環境雖然較為艱苦,但官兵們戍邊熱情高漲。
“儘管當兵這麼多年了,但我想為部隊做的事兒還有很多。希望能繼續服役,因為我熱愛這裡,真的捨不得離開。”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王鵾龍覺得眼前這名紮根邊防多年的老兵是那麼坦誠又可愛。
同為高級軍士,老兵的心聲,王鵾龍最懂。
軍士是我軍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幾年,隨着一系列制度法規的施行,更多優秀軍士人才實現了長期服役的願望。如何進一步把人留住並在部隊這個大舞台中培養鍛造好這支隊伍,使其持續發光發熱,是亟待解答的現實問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已是二級軍士長的王鵾龍覺得自己有義務為軍士群體代言發聲。
“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入伍的21年間,七次轉崗,王鵾龍一次次重整行囊再出發,勾勒出的軍旅之路在腳下延伸——
2005年,從後勤單位的義務兵轉崗為步兵指揮班長;
2009年,成長為新型裝備車長;
2017年,被定崗為衛星通信員;
2018年,擔任裝甲指控技師兼班長;
……
從班長到“新兵”,每次轉崗都意味着全新的開始。哪次轉崗最難?面對記者提問,王鵾龍直言,轉崗其實就是戰鬥轉場,困境每次都會經歷,而打破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用成績說話”。
2017年8月,站上國際軍事比賽“蘇沃洛夫突擊”項目頒獎儀式的最高領獎台,絕對是王鵾龍的高光時刻之一。
作為步戰車車長,他率領車組密切配合,一路奔馳向前,在終極對決中完勝多國選手,一舉奪得單車賽、接力賽兩個第一,以及車組、車長、炮長、駕駛員4個最佳,創下了歷史紀錄。
這已經是王鵾龍第三次參賽了,凝視着五星紅旗飄揚在賽場上空,備賽的種種艱辛歷歷在目。奪冠之路不易,而從步兵指揮班長轉到步戰車車長崗位,自己也經歷了一番磨礪。
2009年,單位換裝新型步戰車,並要在一年內形成戰鬥力。作為裝甲車的“大腦”,擔任車長的王鵾龍除了要儘快上手新裝備,還必須練就過硬的全局掌控能力。勤問、多學、苦練,王鵾龍挺過了那些難熬的日日夜夜,駕駛技術日漸嫻熟,指揮通聯能力不斷提升。
翻開筆記本,扉頁上有王鵾龍寫下的“歸零”二字——忘掉過去的榮譽,一切從頭再來。就在國際賽場拔得頭籌後,王鵾龍又一次面臨著轉崗……
衛星通信員,這次他又駛入了全新的“賽道”,“訓練場”也從裝甲車搬到了課桌上。
王鵾龍放下“冠軍車長”頭銜,把這次轉崗當成是組織對自己的考驗,“崗位或許有大有小,但只要打仗需要,就都是重要崗位。”加緊研究新裝備的操作使用和原理構造,王鵾龍僅用半個月時間,就對戰技術性能瞭然於胸,並在連隊組織的專業考核中取得全優成績。
如今,王鵾龍又在保障全營通信安全的裝甲指控技師兼班長的崗位上不斷衝鋒,成為了打通指揮鏈路最關鍵的一環。
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3次……眾多榮譽加身,王鵾龍仍覺得自己很平凡。當兵多年始終領跑在前,當被問到成功秘訣時,他只用八個字概括——踏實肯干、突破自己。
心系軍士未來發展,此次全國兩會,王鵾龍帶來了“全面加強中高級軍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說,要逐步提升選拔配備質量,為中級軍士把好入口關,並進一步規劃成長路徑,在預置培養上下功夫。還要在能力拓展工作上加大力度,加強培訓力量、豐富培訓方式,同時建立輪轉互動模式,利於橫向借鑒學習,以儘快補齊短板、提高能力。除此之外,還應緊盯任務需求,通過比武競賽、大項演訓任務等不斷在實踐上加以淬鍊。
“兵的價值永遠是戰鬥力”,這句話已經成為了王鵾龍的軍旅座右銘,他覺得作為一名基層戰士,就是要紮實掌握專業技能,實現從賽場奪冠邁向戰場打贏,推動部隊實戰能力不斷躍升。
採訪最後,王鵾龍告訴記者,其實自己也和那名邊防老兵一樣,對部隊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要用這份熱愛感召身邊的每一名戰友,就像一盞明燈,在溫暖旁人的同時,也會照亮前路。
(中國軍網記者 毛志文 劉妍 通訊員 劉偉光 劉津州)
(中國軍網·中國軍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