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讓國人大感振奮的好消息!我國在甘肅又發現超大油田了!
根據媒體報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長慶油田分公司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勘探,在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洪德地區,發現了地質儲量超過億噸級的整裝大油田。

超大油田的基本情況
此次大油田的位置,從大的區域來看,屬於我國的鄂爾多斯盆地。其實,從2021年以來,長慶油田就把目光再次瞄準了這片區域,藉助三維地震技術大面積覆蓋支撐引導,在洪德地區開展構造性油田的尋找工作。
在隨後的時間裡,先後在23口探井獲得高產工業油流,其中3口井日產油超過百噸。種種跡象表明,這裡似乎“隱藏”着一個巨大的待發現大油田。
後來,長慶油田在斷層複雜區域石油勘探方面不斷取得技術性突破,開闢了盆地西部石油勘探開發新領域。從目前情況看,這個區域所提交的石油探明儲量已達5024萬噸,預測石油儲量約為5620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只是初步的勘探結果,這個區域總的石油儲量遠遠不止這個數,因此相關專家才會斷言,“一個超億噸級大油田終於浮出水面”!
鄂爾多斯盆地為什麼蘊含那麼多油氣資源?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位於我國西北部的沉積盆地,也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它北至黃河大拐彎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東至秦晉交界的黃河谷地,西包石嘴山-銀川-固原大向斜,包括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陝西省延安市和榆林市、甘肅省慶陽市和平涼市等地區。整個盆地的總面積達到37萬平方公里,超過江蘇、浙江和安徽省國土面積的總和。

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能源寶庫,其中裝有4萬億噸煤、86億噸石油、1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鄂爾多斯盆地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探明儲量分別佔全國總儲量的6%、13%和20%。
鄂爾多斯盆地是在地質構造運動和沉積作用下形成的。首先,鄂爾多斯盆地位於新華夏構造體系最西部的第三沉降帶中,以陰山構造帶與北部的呼倫貝爾——巴音和碩盆地分開,以秦嶺構造帶與南部的四川盆地分開。這種特殊的構造位置使得鄂爾多斯盆地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和沉積作用。

其次,鄂爾多斯盆地主要形成於中生代,印支期開始下陷沉降,接受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積物。早白堊紀晚期,由於燕山運動第二幕的影響,鄂爾多斯盆地開始上升,缺失了白堊繫上統地層。這種地層缺失現象表明,在白堊紀晚期,鄂爾多斯盆地經歷了一次重要的地質隆升運動。

第四紀以來,包括烏審旗在內的鄂爾多斯盆地廣大地區發生了區域性大面積的緩慢上升,在地形上形成了現在的鄂爾多斯高原。這種地形變化進一步影響了盆地的沉積環境和氣候條件。
此外,鄂爾多斯盆地的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陸交互相沉積為主,烴源岩分布面積較廣且較穩定。同時,古生界以生氣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為主,這種油氣生成高峰時期趨於一致的現象有利於油氣的形成和儲存。

正因為以上鄂爾多斯盆地的形成過程以及構造運動特點,造就了這裡的油氣資源異常豐富。
石油為什麼感覺越來越多?
幾十年前人們認為石油會逐漸枯竭的原因,主要是基於對石油消耗速度的認知以及發展替代能源方面的預估不足。然而,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深海勘探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了更多的石油資源,尤其是在海底區域。這些新發現的石油資源增加了全球的石油儲量,使得石油在短期內仍然是人類的主要能源之一。

此外,隨着全球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雖然有一些替代能源產品出現,如太陽能、風能等,但它們的普及程度和能源供應能力還不足以完全替代石油。因此,儘管石油資源的枯竭預言在某種程度上被證實是過於悲觀,但人們仍然需要尋找更多的石油資源來滿足全球的能源需求。

所以,按照科學界主流的觀點,石油的確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在短時間內地球上的總儲量就擺在那裡,不可能發生重大的變化。只是隨着人們勘探水平的提高,把原來無法或者很難勘探出來的石油資源給發現了,因此造成了現在“石油越變越多”的假象而已。

基於外,我們時時刻刻都需要意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積極探索替代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為了應對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問題,也是為了保護地球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