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戰爭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戰場上戰士們通常都會挖戰壕,壘起高高的沙袋牆當做掩體,尤其是在設立重型武器陣地時,士兵們也會躲在沙袋後面以避免敵人的攻擊。
隨着軍事科技的發展,冷兵器時代早已結束,但沙袋卻一直還活躍在戰場上。
可能大家都會有會有相同的疑問:子彈的威力這麼大,甚至連鋼板都能夠穿透,用沙袋做防禦真的能夠抵禦攻擊嗎?難道沙袋比鋼板還堅固嗎?
沙袋為什麼被廣泛應用於戰場上?
想了解沙袋的作用,那我們就不得不先來講講子彈的威力。子彈和炮彈的威力是不同的,子彈一般是由軟金屬製成,如銅或鉛。子彈的設計初衷並不是為了射穿堅固物體,而是要在目標上造成損傷。
當子彈從槍口射出後,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它們在空氣中受到的阻力相對較小。然而,當子彈撞擊到堅實的物體時,阻力會迅速增大。
這就是為什麼沙袋在戰場上如此重要。沙袋內填充了大量沙子和黏土,這些材料可以吸收子彈的能量,減慢子彈的速度,減輕其穿透力。可以將其比喻為戴安全帶一樣,減緩車輛碰撞時的衝擊,降低傷害。
需要明確的是,沙袋的主要作用並不是擋住每一顆子彈,而是減輕子彈的殺傷力。一旦子彈擊中沙袋,沙袋內的沙子會立即散開,但由於沙子是流動的,它們會產生內腔效應。
在多層沙袋牆的情況下,每一層都能吸收和分散子彈的衝擊,使其成為堅固的防護屏障,降低對背後士兵的威脅。
除了子彈,戰場上還有各種破片、火炮、手榴彈等武器,它們依靠破片、氣流帶動的碎片和碎石等因素造成傷害。儘管它們的速度可能不如子彈快,但它們在不同情況下也能對敵人造成嚴重威脅。
沙袋牆也對這些攻擊提供了很好的防護作用,一些手榴彈碎片可能會被擋在工事外,減小了爆炸的殺傷力。此外,一旦發生火災,沙袋結構還能有效地阻止火勢擴大,從而減少我方部隊的損失。
除此之外,用沙袋搭建防禦工事還有兩個關鍵的優勢:速度快,便於射擊。
戰場環境千變萬化,士兵可能會在一瞬間從持槍瞄準變成被敵人擊中。因此,士兵不僅需要一個相對安全的堡壘,還需要它能夠迅速搭建。使用沙袋搭建的防禦工事比挖掩體快得多。
一些裝甲車隊和運輸車隊在戰時經常攜帶沙袋,以備不時之需。在面對複雜地形,如溝壑、泥濘等時,可以迅速鋪設沙袋以幫助車輛通過。
當然沙袋也可以用作車輛防禦,在二戰時,由於美國謝爾曼坦克根本承受不了德軍坦克的攻擊,裝甲很容易被豹式坦克撕碎,更別提虎式和虎王坦克了,後來美軍在謝爾曼坦克四周都掛上了沙袋,防禦能力大大增加。
而且大家都知道,槍械在發射子彈時,會有很強的後坐力,如果不能很好的承受或卸力的話,就會導致射擊精準度不夠甚至誤傷自己。如果把槍械架在沙袋上射擊,就能起到卸力作用,同時便於戰士不斷調整瞄準角度。
在上世紀,鋼筋混凝土工事也被廣泛應用於戰場上,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為什麼抗戰時期我軍部隊不用鋼筋混凝土築建戰場防禦工事,而採用沙袋呢?
大家都知道那時候我軍部隊裝備物資極度匱乏,根本無法運輸大量鋼筋混凝土來構築防禦工事,所以只能用壘沙袋牆的方式抵禦外來的侵略,我們的戰士們就是通過小米加步槍和自己的血肉之軀,構建起了抵禦侵略的鋼鐵長城。
一旦我們的隊伍選擇撤退的話,戰士們就會提前在沙袋中埋上炸藥,這樣的話如果敵人想要佔領我們的陣地,就會被炸的灰飛煙滅。
所以,沙袋在戰場上的作用遠非普通袋子,它們是保護士兵安全的關鍵因素,也是戰鬥中的必備工程材料。
關於子彈穿透沙袋的問題,一些實驗表明,通常的民用槍械子彈很難穿透6英寸(約15厘米)或更多的沙袋。即使使用一些較大口徑的手槍子彈,如.357AE沙漠之鷹狩獵手槍,也難以穿透超過7英寸的沙袋。
根據丹麥皇家陸軍的野戰手冊,沙土對小口徑步槍(如5.56毫米口徑)的防護寬度為60厘米,大致等於一個沙袋的長度,或者兩個沙袋的寬度。這些結果說明沙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抵禦子彈的穿透,提供了寶貴的防禦保護。
現代防禦工事
雖然現代軍事防禦系統使用了高科技材料和裝備,但在一些戰地部署中,沙袋仍然可以提供迅速搭建和加固防禦工事的便捷性。特別是在一些戰爭和衝突地區,物資運輸可能不便,沙袋可以作為一個快速可用的資源,用於建造掩體、哨所或路障。
艾斯科公司開發的防爆牆是一種現代化的沙袋防禦系統,因其卓越的防護、防彈和防爆能力,可快速用於保護直升機場、兵站、哨所等軍事設施。相比傳統的混凝土圍牆,使用防爆牆能夠節省時間,因此被廣泛採用。
它由許多相互連接的模塊構成,每個模塊通常由一個金屬網格和內部填充物(通常是沙土、碎石或其他合適的材料)組成。這種模塊化設計使得它可以根據需要快速組裝和拆卸,不僅能夠抵擋彈藥攻擊,還可以用於建造掩體、哨所、圍牆和路障,提供可靠的防禦工事。
目前艾斯科防禦牆已被美軍和北約等軍事組織廣泛使用。它不僅可以防範洪水,還能夠抵禦各種輕武器的射擊,甚至對自爆卡車也有相當的抵禦能力。
然而,這些傳統的防禦工事在面對空襲或生化武器等極端情況下的效力就會受到限制。那麼,我國是否有其他的對策呢?
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設計和建造大型的地下防禦工事,將其視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支點,這一理念甚至在農村地區引發了深挖防空洞的熱潮。
我國在邊境地區設置了四道縱深防線,這些地下防禦工事深達50米,採用整體澆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配備了防火和防毒設施。內部通道縱橫交錯,可容納各種大型裝甲車輛和火炮,確保隊伍能夠暢通無阻。
除此之外,我們在城市中也廣泛建設了城市人防工程,幾乎每棟樓房都配備了相關設施。總體來說,現代戰爭的炮火威力與二戰時期相比,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任何要塞和防禦工事,都難以抵擋鑽地彈和溫壓彈的狂轟濫炸。
但我們早已不是當初飽受侵略的民族,隨着近百年的迅速發展,我們的軍事實力已經不容小覷。我們深知只有國家真正的富強起來,我們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才能保障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願我們的國土之上再無戰爭紛擾!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