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8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宣布:經中德雙方商定,第三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將於10月1日在德國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將與德國財政部長、對話德方牽頭人克里斯蒂安·林德納共同主持對話。

近期,中國與歐洲高層對話頻繁進行,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剛於9月25日舉行,不到一周,中方又與德國方面展開對話,這釋放出哪些重要的信號?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歐洲主要經濟體德國、法國擺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又折射出歐盟內部在處理對華經貿關係上怎樣的差異?
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是中德三大高級別對話與合作機制之一,此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時隔四年再次重啟,備受外界關注。在2015年和2019年,中德曾分別在柏林和北京舉行了首次和第二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在第二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中,中德雙方圍繞“擴大雙向開放,深化務實合作,推動中德財金關係邁上新台階”這一主題,討論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及政策與全球經濟治理、中德戰略性合作、金融合作與金融監管等議題。對話期間,雙方簽署了《中德央行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德銀行業監管合作意向信》和《中德證券期貨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對話發出了中德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信號,增進了雙方之間的理解和互信,擴大了利益共識,推動了財金領域的務實合作。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董一凡在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採訪時表示,現在密集開展對話,顯示出中歐雙方在經貿領域都有着持續接觸、增進對話的意願。董一凡認為,即將召開的第三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將談到的話題領域是全方面的,“從雙邊的層面上,肯定要談到經貿態勢、產業鏈、供應鏈的問題,還有關鍵產品的供應等等,以及雙方之間容易產生摩擦或者引發中國關切的問題”。與此同時,也從更宏觀的視角出發,德國、歐盟與中國之間如何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都是此次對話會將要探討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何立峰於22日在北京主持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時,向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希望歐盟取消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限制,並對歐盟有關中國電動車補貼的調查表達關注。而德國在歐盟當中,屬於不支持反補貼調查的一方,無論是德國總理朔爾茨還是聯邦交通部長維辛明都明確表達了反對,並警告說,德國經濟將因此受到損害。此前,德國各大汽車製造商也都公開表示不認同歐盟試圖加征懲罰性關稅的做法。

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德國企業一直擔憂如果歐盟對華徵收反補貼關稅,會導致中國政府對歐洲汽車製造商祭出自己的懲罰措施。寶馬去年的汽車銷量中,在華銷量佔三分之一。奔馳的這一比例是37%,大眾接近40%。而且大眾汽車本身就具有德國國有資本的背景,對德國政府的政策制定有相當的影響力。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格雷戈爾•塞巴斯蒂安(Gregor Sebastian)認為,如果中國提高進口關稅,最容易受影響的德國企業將是奔馳,該公司在中國銷售的汽車中,約20%是進口的,而大眾和寶馬的這個比例在10%左右。
董一凡認為,一方面德國自身在與中國電動車還有汽車行業產能合作上,有着巨大利益,目前德國三大車企的最大海外市場仍是中國,產業鏈的相互聯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德國對於歐盟採取的單方面反補貼的態度是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德國仍然將中國視作最大的貿易夥伴,在它最新的“中國戰略”中也提到,要進一步持續保持與中國的緊密經濟聯繫,因此無論是對話、溝通也好,還是雙方本着維護共同利益的基礎來協商解決相應困難也好,中德之間都有着共同的意願。
不過德國內部也有觀點指出,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有與德國競爭的實力,德國需要注意中國實力的增長。

與德國不同的是,法國則是公然支持歐洲對中國汽車製造商採取行動的國家之一,德國汽車企業董事會內部正在醞釀一種不滿情緒,認為歐盟計劃發起的調查是法國的勝利。
一家德國汽車供應商的一位高管表示:“德國人的處境將比法國人糟糕得多。”“在這個問題上,馮德萊恩顯然更聽馬克龍的話,而不是朔爾茨”。
法國車企,例如雷諾,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遠遠不及德國企業,雷諾首席執行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警告稱歐洲製造商面臨著嚴峻挑戰,中國競爭對手帶着更便宜的車型出現在他們的地盤上,迫使他們要麼尋求進一步削減成本,要麼改善自己的供應鏈。
事實上,中方一直呼籲法國不要落入貿易保護主義的窠臼。7月29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法國經濟、財政及工業、數字主權部部長勒梅爾在北京共同主持第九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據路透社報道,勒梅爾當時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就法中經濟關係等話題作出一系列表態。他表示,法國希望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中企在歐洲投資是好事,中美歐三方間不存在“脫鉤”可能性。

董一凡認為,中法高級別對話的推進,起到了鞏固雙邊關係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歐洲國家內部有着一種保護本土工業的心理。法國自身的汽車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來說,相較於韓國、日本、德國等等,是相對落後的。法國在心理上和產業發展上產生了推崇本國發展相應能力、發展相關產業的訴求,“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也使得法國的理想跟現實之間形成了一個碰撞,於是有了推動反補貼調查的這樣一個衝動。”
需要警惕的是,對於反補貼調查,目前歐盟內部大多表示支持,不過歐盟的出發點更多是基於中歐之間的貿易逆差。據路透社25日的報道,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時還針對中國貿易政策有所微詞。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回應道,無論是維護金融穩定、抑制通貨膨脹,還是應對能源危機、實現綠色轉型,中國都是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反而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本身就是在製造風險、擴散風險,沒有人能從中受益。中歐應當攜手合作,共同抵制和反對將經貿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的行徑,做抵禦和防範風險的穩定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作者丨丁舒航,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