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將領富田直亮,最高軍職為日軍第二十三軍參謀長,此人不但具有日本陸軍少將軍銜,而且還有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軍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本文帶你一探究竟,揭秘其中不為人知的陳年往事。
富田直亮
富田直亮(1899—1979)是日本熊本縣人,1920年5月26日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32期步兵科,與黑川邦輔、賀陽宮恆憲王、武田毅雄、鏑木正隆、淺野克己等人為同期同科同學,年底即晉陞步兵少尉,該期畢業生為429人,能夠晉陞士官的只有10%左右。
1924年12月26日,富田直亮以步兵中尉軍銜,考入陸軍大學校第39期,與宮崎周一、土居明夫、森糾、谷荻那華雄、樋口敬七郎、真田穰一郎、唐川安夫等人同學,並於1927年12月6日畢業,被分配至陸軍參謀本部任職。
陸軍大學校舊址
1930年3月1日,富田直亮晉陞步兵大尉,並於次月入讀東京外國語學校學習英語,1931年4月被派赴美國留學,當年12月回國,繼續回到陸軍參謀本部任職。
1933年12月1日,富田直亮被外派到日本駐朝鮮軍,出任該軍司令部參謀,任內先後經歷了林銑十郎、川島義之、植田謙吉、小磯國昭等4任司令官,以及大串敬吉、佐枝義重、久納誠一、北野憲造等4任參謀長。
1938年7月15日,富田直亮被調回日本,在陸軍省軍務局軍務課擔任國內班班長,1939年8月1日被調到華北方面軍,出任第一軍司令部高級參謀,該軍司令部設在太原,是日軍在山西佔領軍,當時第一軍司令官為梅津美治郎,同年9月7日,又由筱冢義男繼任第一軍司令官,筱冢義男曾在電視劇《亮劍》中頻繁出鏡,而筱冢義男的所作所為,都與富田直亮的輔佐是密不可分的,任內於1940年8月1日晉陞步兵大佐。
《亮劍》中的筱冢義男
1940年10月10日,富田直亮被調回日本,出任陸軍大學校“兵學”教官,先後經歷藤江惠輔、山脅正隆、下村定、岡部治三郎、飯村穣、秦彥三郎和田中靜一等7任校長,任內於1944年8月1日晉陞陸軍少將。
1944年12月18日,富田直亮被調到廣州,出任日軍第二十三軍參謀副長,輔佐該軍司令官田中久一和參謀長鵜澤尚信,鵜澤尚信調任第一二九師團長之後,富田直亮於1945年4月15日繼任參謀長,任內縱容所屬部隊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甚至是大肆意屠殺平民。
日本戰敗投降後,富田直亮陪同田中久一代表日軍第二十三軍官兵,於1945年9月16日向國軍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上將投降,9月28日這一天,富田直亮作為田中久一的投降代表,又在汕頭向第七戰區司令官余漢謀上將投降。
余漢謀簽發的委託令
第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徐景唐中將作為余漢謀委託的受降代表,專程前往汕頭設立前進指揮所,並主持汕頭地區日軍的受降,受降儀式於上午9時開始,富田直亮作為日方投降代表首先陳述道:“奉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之命,我代表田中久一將軍來到汕頭,向中國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上將投降,並領受一切之命令。”
徐景唐將軍則回答:“本人以第七戰區汕頭前進指揮所主任之身份,受余漢謀長官之委託,代表余漢謀司令長官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之投降。”並向富田直亮宣布了《第一號命令》,富田直亮接受命令並表示轉田中久一切實遵行,隨後,富田直亮一行人向徐景唐等人行告別禮後退出受降現場。
徐景堂向富田直亮宣讀命令
受降儀式結束後,汕頭前進指揮所設立了“日軍受容所”及3個分所,搭建帳篷為投降日軍住宿之用,並將收繳的日軍武器彈藥等裝備封存,日本僑民則被集中在一所中學內,等待被遣返回日本,受降儀式後的次日,汕頭的《嶺東民國日報》刊登了“日軍代表富田昨天簽降”的新聞報道。
《嶺東民國日報》的報道
1945年12月28日,駐日盟軍總部一名美軍上校飛抵汕頭,洽商運送日俘日僑回國事宜,從翌年2月13日起,駐日盟軍總部派出數首運輸船到汕頭,共分六批運回日本,僅有幾名最大惡極者被扣押,後被押解至廣州接受審判。
富田直亮沒有被追責,回國後的幾個月後,被複員遣散回鄉,而富田直亮的頂頭上司田中久一,於1947年3月27日下午,被一輛敞篷卡車押赴廣州流花橋刑場執行槍決。
田中久一被押赴刑場
退居台灣一隅的蔣介石,時刻夢想着反攻大陸,在岡村寧次的斡旋之下,富田直亮等人被蔣介石聘為中華民國政府軍事顧問團團長,為了掩蓋其日籍身份,富田直亮取了一個“白鴻亮”的化名,因此由他領導的軍事顧問團,在台灣也被稱之為“白團”,協助台軍訓練軍隊,為反攻大陸做軍事上的準備。
由於日本為戰敗國,“白團”上不了檯面,因此只能秘密運作,通常以“圓山軍官訓練團”、“石牌實踐學社”等名義活動,軍事教官最多時竟達83人,教授台軍中高級軍官戰略、戰術、戰史及實兵訓練等等,在民間素有“地下國防大學”之稱。
台灣軍用機場上的國軍
朝鮮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政權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寄希望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實現其反攻大陸的企圖,因此,“白鴻亮”與他領導的“白團”,更是成為蔣介石的座上賓,為台灣政權服務達20多年之久,參與策劃“台灣防衛計劃”、建立國防體系和後備動員體系等國防建設,受過“白團”訓練的軍官總數多達2萬多人。
在美國的支持和軍援之下,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叫囂更加甚囂塵上,在大小金門島嶼上的炮兵部隊,不斷炮擊福建沿海地區村鎮進行襲擾,從1958年8月23日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開始對大小金門島嶼進行懲戒性炮擊,台灣方面稱之為“八二三炮戰”。
金門炮戰示意圖
自此之後,美軍開始直接介入台灣國防及防禦事務,“白團”的存在遭到美軍的極力反對,蔣介石不得不屈服於美國的壓力,將“白團”解散並遣返人員,只將“白鴻亮”一人留在台灣,繼續給予座上賓的待遇。
1972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交,並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從此與台灣斷交,“白鴻亮”不但沒有被驅離,反而還被蔣介石授予了中華民國陸軍上將軍銜,這波騷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而“白鴻亮”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外國軍人,可見其在蔣介石心中的分量以及在台灣的影響力。
1979年初,富田直亮回到日本休假,於4月26日病逝於東京,終年80歲,臨終前吩咐其妻子,將他的骨灰一分為二,一半置於故鄉,一半置於台灣的海明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