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國英觀察
預料之中,
又在預料之外。
剛剛,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人口數據:2022年末,全國人口為14.1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其中,2022年全年人口出生956萬人,人口死亡104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千分之六,正式進入負增長區間。
儘管,過去5年,我國人口整體呈凈增長減少的態勢,人口負增長的趨勢,已經相對明確。
但是,沒有人預料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相關專業機構的預判,原本我國人口進入負增長,是在2028年左右。
現在,人口負增長比機構預判足足提前了5年。
現在,也是1962年以來全國的首次人口負增長。
人口加速迎來負增長,這絕對是一個重磅信號!
這預示着,我國已經正式迎來人口危機。
這預示着,在人口負增長加速到來之後,未來10-20年,整體上我國人口都將處於負增長區間,偶一年份的人口正增長未來將極為罕見。
我個人判斷,未來10年,我國累計人口負增長大概率會高達1500萬人左右。
這是因為,我國人口當下已經正遭遇少子化和老年化的雙重壓力。
一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晚婚甚至不婚,少生甚至不生。
二是現在我國65歲以上老人超過2億,已經佔比我國總人口約14.2%,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接近美國(低於歐盟和日韓),但是,這一比例遠遠超過近乎所有新興發展經濟體——比如,印度65歲以上老人佔比僅為5.64%,越南約為8%。
由此可見,在少子化和老年化的雙重壓力之下,未來10-20年,我國人口欲想轉負為正,事實是極度困難的。
那麼,有沒有有效的刺激手段呢?
直接的刺激手段是有,但是,效果都不會太大。
比如,對生育政策全面放開,再比如,提高生育補貼、提高育兒和教育補貼等。
但是,事實上,只要冷靜推敲,這些刺激手段的有效性都不會太明顯。
從2015年開始,我國正式放開二胎政策、之後又放開三胎政策,這些生育政策的放開,其對人口增量刺激的有效性,極為短期,而且,隨着時間的推遲,這一有效性正在加速收斂。
二胎政策放開後的第一年,是刺激最有效的一年,該年(2016年)全國新生兒為1786萬人,相比2015年增長了100多萬人。
但是,在2016年之後,刺激有效性逐年下滑,無一反轉。
以數據為例,2017年全國新生兒為1723萬人,2018年開始明顯下降為1523萬人,2019年為1465萬人,2020年再一次明顯下降為1202萬人,2021年為1062萬人,2022年全國新生兒正式跌破千萬(為956萬人)。
這說明,有較強生育意願1975-1985年區間的中年人,在生育政策放開後,該生二胎和三胎的,差不多都已經生了。
而85後、90後,即便已婚了、也有較強的生育意願,也大都不敢都生,因為,相比1975-1985區間的中年人,85後、90後普遍沒有享受到經濟高速增長、尤其是房價高速增長的紅利。
經濟壓力,是決定生育意願的最核心因素。
那麼,給予生育人群、尤其是多生育人群更多的政策補貼呢?
這從日韓等的經驗來看,支付更高的生育補貼、更高的育兒和教育補助等,事實上效果是有一點,但是並不明顯——其效果僅僅能緩減人口負增長的壓力,但無法有效扭轉人口進入正增長。
其原因也很簡單,貧富的差距、經濟的內卷,本身就已經讓每一個成年人疲於奔命,又有什麼慾望多生孩子呢。
再說,當一個成年人(或准爸媽)在自己的現實世界中,看不到更美好的未來,這自然會形成不希望未來孩子也看不到更美好未來的潛意識,既然不希望未來孩子也看不到更美好的未來,那還不如不生呢?
這是任何一個固化社會的必然,貧富的差距和經濟的內卷,這不是生育補貼、育兒和教育補助可以改變的。
所以,回到源點,首先我們要冷靜面對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
更好的生育福利制度,這僅是必要條件。
更合理的再分配製度,這顯然更為重要。
當然,如果一針見血的話,最重要的還是樓市政策。
早在兩年前,我就建議,應儘快給予90後更優惠的福利購房政策,而不僅僅針對所謂的人才。
註:一個年輕人,只要在一個城市繳納社保滿足5-8年(不同城市門檻可以調節),這就說明他(或她)對這個城市做出了貢獻,那麼,只要他們步入婚姻,就可以給予更優惠的福利購房政策,比如,按總房款進行補貼,或者,總價和房貸利率進行較大幅度的政策補貼。
但是,對於享受過福利購房政策的年輕人家庭,未來如果購買二套房,可以設定要求先退還之前享受過的政策補貼(具體時段的資金成本可以免除,但享受過的政策本金應該退回)。
最後,再談一談今天的資本市場。
1,嬰童概念走低,洪興股份跌停,孩子王、愛嬰室、美吉姆、實豐文化、澳洋健康等跌超4%。
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2022年人口情況,全年出生956萬人,死亡1041萬人,人口減少85萬,是1961年以來第一次人口減少。2022年,確認到了轉折點,人口正式負增長。
低經濟增長、高房價,高生活成本,基本上可以確認新生兒斷崖式下跌的趨勢難以改變。在大趨勢面前這些嬰童概念標的未來業績難言樂觀。
如果這些企業不積極轉型,按照國內企業內卷的特性,後面可能面臨著江河日下的局面。
2,半導體板塊全天領漲,佰維儲存20cm漲停、博通集成漲停、艾為電子漲超10%,樂鑫科技、帝奧微等多股漲超5%。
今天是春節前倒數第三個交易日,大盤表現乏善可陳,而半導體板塊卻一騎絕塵、全天領漲。
半導體板塊當前的普漲是否給投資者帶來了一個想象:2022年整體承壓的半導體板塊,進入2023年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然而,半導體板塊2023年能否有較好的表現,還要取決於兩點,一是半導體產能的集中釋放,如果2023年半導體產能遠大於市場需求,那麼半導體板塊整體仍然承壓;二是半導體下游終端的需求情況,這要取決於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消費者的信心,但眼下全球經濟在2023年仍是前景黯淡。
3,昨晚報出,1月11日,國美控股股東黃光裕以每股0.1209港元的均價再出售約10.05億股,持股比例由13.32%降至10.79%。今天國美零售收跌5.22%。
最近一年,國美可謂是負債纏身、負面消息不斷。令投資者更為吃驚的是,黃光裕不僅沒有沒有困獸猶鬥,反而開啟了一路賣賣賣的模式,持股比例從2021年底的60.98%,一直減持到現在的10.79%。
換句話來說,國美現在的表現,在A股的話妥妥被*ST,成為如假包換的垃圾股。作為垃圾股,國美還有想象的空間嗎?
家電行業是與房地產周期息息相關的,而今年政府對房地產業顯示出了捨我其誰的決心。在這種決心帶動下,如果房地產還能再濤一波,說不定國美也能被爆炒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