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2022年10月15日23:06:33 軍事 173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碧藍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一艘鋼鐵艦船破開巨浪沉默地向前航行。

這是鄭州艦,它的艦長是中國海軍首位女艦長——韋慧曉

她博士畢業於中山大學,曾是華為花百萬年薪想要留下來的高級人才。

可她偏偏選擇了從軍這條路,放棄百萬年薪,脫掉自己的所有光環,毅然入伍。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從百萬年薪的金領到籍籍無名的艦上女兵,這一路她都經歷了什麼?

海上的風浪與暴晒,無邊的訓練與坎坷,她想過放棄嗎?

以高齡入伍的她,卻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位女艦長,她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韋慧曉的傳奇故事。

一、從學校到華為再到學校

1977年,在廣西百色的一戶壯族人家裡,一個小女孩呱呱墜地。

家裡人給她取名為韋慧曉,希望她能聰明伶俐,健健康康長大成人。

這個家庭並不富裕,父母常年外出務工,但韋慧曉是個自制力很強的孩子。

該學學,該玩玩,從不對自己放鬆要求。

努力學習的韋慧曉自然也得到了命運的嘉獎,在學業上表現得十分優秀。

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別人家的孩子”,教過她的老師都讚譽她是個“方方面面都很出色的人”。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左一)與玩伴合影

但別人家的孩子,偶爾也會有馬前失蹄的時候。

廣西百色是有名的紅色革命文化之鄉,也是我黨紅七軍的發源地。

後來,在張雲逸等人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戰鬥,是赫赫有名的功勛部隊。

這裡的孩子,從小到大聽得最多就是無數為國捐軀的烈士先賢的故事。

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韋慧曉從小就有一個“軍人夢”。

一心想當兵報效祖國的她,理想院校是國防科技大學,可是高考成績卻不如預期的那麼高。

最後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報考了南京大學氣象學

進入大學的她,也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一直是努力且自律。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專註學業的她也不忘在社會實踐上努力,她的課外生活當得起“豐富多彩”四個字。

南大這個學霸扎堆的地方,韋慧曉也是一顆耀眼的星星,成了校園裡的“風雲人物”。

1998年10月,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西南角上的一座漂亮三層小洋樓迎來了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裡是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故居,而遠道而來的客人正是美國前總統老布什

遠道而來的客人自然要受到東道主的熱情歡迎,比如獻花。

學校仔細考量後,常年專業成績位列前茅又長相端正的韋慧曉成為了學生代表,由她向老布什獻花並表示歡迎。

在活動當天,韋慧曉表現得落落大方,一口流利的英語更是讓老布什大加讚歎。

老布什接過花時,直接拉住了她的手,不住地稱讚誇獎。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老布什

2000年,韋慧曉從南大畢業,她選擇了加入華為。

在那裡,幹練又上進的她成長得很快。

花了兩年的時間,她正式升任高級副總裁秘書以及行政助理。

年輕又有能力,還十分擅長交際,華為上下都知道了有這麼一位姑娘,能幹得很。

到2004年,她已經成為華為眾人口中的“金牌白領”。

自己是“金牌個人”,所帶團隊是“金牌團隊”,職業發展得那麼順利,按理應該繼續乘勝追擊,繼續向前發展才是。

但是韋慧曉卻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似乎是時候給自己充電了!

說干就干,她從華為辭職,加入了考研的大軍。

因為韋慧曉工作上的優秀表現,華為老總任正非還給她留了一句話:

你如此優秀,我們華為的大門隨時都為你敞開!

承諾只要她畢業後願意回來上班,華為都會有她的位置,還會給她更高的待遇。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任正非

2004年,她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跨專業考研成功,被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錄取。

二、她的“八百里路雲和月”

韋慧曉在離開華為後,還參與過一場環球洲際小姐大賽,在那裡她展現了自己柔美的一面。

本科期間就擔任過禮儀隊隊長的她,在賽場上也是遊刃有餘,取得了中國特區賽區十佳的成績。

但可以靠“美貌”吃飯的她,卻偏偏選擇了靠才華。

韋慧曉進入研究生院後,比在本科時更加努力刻苦。

除了精進自己在學術上的造詣外,公益佔據了她的絕大部分時間。

2005年,韋慧曉參與了西藏地區的地勘工作,是當時前往阿里、那曲地區的考察隊里第一個女志願者。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西藏

西藏在我們普通人眼裡,就是一個可供旅遊的高原,獨特的地域風貌與異域風情吸引着無數遊客前往。

但,這只是西藏的一部分地方。

在被開發完善的旅遊區之外,還有大片大片的荒原野地。

那裡,才是考察隊的目的地。

對考察隊來說,西藏有的不只是磨人的高原反應和難耐的晝夜溫差,還有崎嶇難走的山路。

落石或是溝壑,洶湧的激流或是廢棄的礦坑,這一路上的每一步都可能有危險如影隨形。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西藏荒原(圖片來源於網絡)

韋慧曉在一次採訪中就講述過自己隨考察隊前進路上的故事。

她說有一次遇上了一股激流,半人高的浪激蕩而來,差點把她捲走。

而在這條行進的路上,馬虎大意更是容易致命。

他們有次走的山間小道只有一人寬,一不小心落錯腳,就極有可能落下山崖。

而山崖下,是深不見底的礦坑。

這一路上的見聞讓考察隊的成員都是感慨良多,既承擔學術任務又充當支教老師的韋慧曉,更是對教育這一問題深深觸動。

等考察隊的工作完成即將返程時,韋慧曉再次作出決定——繼續援藏任務,留下來當支教老師。

這裡的孩子,他們明亮的眼睛裡是對外面的好奇,是對知識的嚮往。

如果沒有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的限制,他們一定會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材。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在西藏

韋慧曉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她用自己的錢買來新的文具和生活必需品,又儘可能多地為他們答疑解惑。

耐心又有親和力的韋慧曉,很快就成了學校里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

但天下無不散筵席,援藏任務就要結束,韋慧曉和孩子們一一告別。

在走的最後一刻,韋慧曉這樣說道:

“我將繼續行進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這條路上還會有很多個不同的‘八千里路’,我將滿懷欣喜地迎接未來的風雨陽光。”

回到學校後,韋慧曉將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通通寫了下來,最後彙集成了一篇文章——《八百里路雲和月》。

這篇文章被刊登在了中山大學的校報上,為其他想參與援藏項目的學生有了很好的參考。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在西藏

這是韋慧曉的“八千里路雲和月”,但只是她的開篇。

後來的幾年裡,她一直在繼續奉獻自己。

2008年汶川地震,韋慧曉再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

她不只是捐錢籌款寄物資,更是直接趕赴災區,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支援救災工作。

08年有苦也有甜,中國在這一年承辦了夏季奧運會。

毫無意外地,韋慧曉報名了志願者工作。

通過層層選拔,表現優秀的她被選中,參與了全國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志願工作。

也是這一年,各方面都十分優秀的她將被更多人看到——韋慧曉被《中國研究生》雜誌選為封面人物。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三、拒絕百萬年薪執意從軍

時間走到2010年,這時的韋慧曉即將博士畢業。

她收到了老東家的邀請——華為願意用百萬年薪聘請她。

可韋慧曉拒絕了,她有自己願望。

在之前的一次南海勘測之行中,有一畫面時常在午夜夢回時被韋慧曉記起,那就是南海艦隊演習時的場景。

如今,她的心底有什麼東西再一次蘇醒了。

是的,從軍夢,她一直深埋在心底的願望。

她知道,我國博士畢業入伍的最高年限是34歲,她要是再不行動,這輩子都要沒機會了。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南海艦隊

要當兵,可不是嘴上說說就能行的事兒。

這些年她一直在為自己進行相關訓練,比如體能。

從一開始的每天五公里,到後來的一天十公里,韋慧曉自信自己的身體足夠強健。

她為了能圓夢,還特意寫了一封自薦信,其中有一封被寄去了海軍機關。

她在信中,一點點寫明自己的履歷,一點點剖析自己的全部。

韋慧曉在信中寫道:

航母是中國水兵最大的舞台,為了夢想,我申請當一名普通的航母艦員,在戰風斗浪中歷練成長!

這封自薦信寫了足足有兩百餘頁,向相關部門展現自己的同時,也滿滿充斥着她的報效祖國的決心。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中國航母

這一年的時機也非常好,中國海軍正預備啟動組建航母接艦部隊。

她的自薦信,成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

在自薦信寄出去的第三天,韋慧曉就收到了海軍部門對她的回復。

半個月後,她的機會來了——海軍特地派人到韋慧曉所在的學校對她進行考察。

因為新部隊的組建需要時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韋慧曉都無從得知自己的考核結果。

直到2012年,她等到了答案——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海軍。

這是中國海軍首位以35歲入伍的女博士,按她的年齡來說,甚至可以用破格二字。

進入部隊的那一刻起,韋慧曉脫掉了所有的光環,她就是一名新兵。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四、海洋上的無聲蛻變

韋慧曉是幸運的,因為她成為海軍的第一天起,就擁抱了過去無數先輩夢寐以求的“大國夢”——遼寧艦,中國首艘航空母艦

韋慧曉成了航母遼寧艦上的一員。

繞是做好心理準備的她,也不得不承認海上的日子遠比自己想象中難過。

海上風浪與顛簸讓韋慧曉整日整日頭昏目眩,軍營里的一些常識更是讓她摸不着頭腦。

比方說有一次,韋慧曉和戰友們一起爬舷梯時,突然聽到了一聲哨響。

她的戰友們都停了下來,面向一側立正站好敬禮。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但韋慧曉卻忽略了這聲哨響,繼續向前。

忽略哨響的結果就是一則通報批評。

原來這是升國旗的哨聲,按規定,所有軍人都應該暫停手上工作,面向國旗敬禮。

知道自己哪裡缺,就要在哪裡補,韋慧曉開始虛心向戰友們請教。

一段時間後,軍隊里的常識是摸索清楚了。

常識的空缺可以多問多看,體能上的訓練就只能咬牙堅持了。

每日的訓練任務讓她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但退縮就不是韋慧曉了。

她開始更加註重自己的體能訓練,不求最好,起碼不能拖後腿。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韋慧曉每天都有給自己不停地加練,更是在游泳上下了很大功夫。

海軍不能是個旱鴨子,不是嗎?

只要靠岸了,有機會她就會扎到海里去游上一圈。

惡補是有效的,韋慧曉的體能很快追上了她的戰友。

韋慧曉對自己的要求十分高,總是不停鞭策着自己去進步。

她奉行自己的“天花板理論”,就是說不能滿足於現狀、貪戀舒適圈,要永遠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體能有了、基本常識會了,就去了解航母、航海指揮知識……

一路走下來,她完全脫胎換骨了——像個老海兵一樣。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她的進步與能力,組織也看在眼裡,韋慧曉的海軍開掛人生開始了。

2012年10月,韋慧曉被任命為遼寧艦航海部副航海長。

短短半年多,就從新兵蛋子走上副部長,她的成長驚艷了所有人。

她不只是第一個以34歲入伍的女博士,更成為了航母上第一位女副部門長。

五、歲月將給她加冕

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會在未來的一天成為閃閃發光的人生寶藏。

韋慧曉的八百里雲和月,迎來了加冕時刻。

2016年5月,韋慧曉通過獨立操縱考核,中國海軍史上第一位女副艦長誕生。

之後陸續參與“獵鯊”、中俄“海上聯合-2016”等重大演習演訓任務,並圓滿完成。

過了一年,她調任鄭州艦副艦長。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2017年11月,東盟成立50周年國際艦隊檢閱活動開幕,韋慧曉率領鄭州艦出席。

她的亮相引起了東盟及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海軍人員的關注和好評。

近日,韋慧曉的名字再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

她調任紹興艦艦長,並帶領紹興艦完成訓練任務返航。

這是韋慧曉海軍生涯的又一新篇章,也是中國海軍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她是中國海軍首位女艦長。

紹興艦是我國新型的導彈驅逐艦,由韋慧曉擔任艦長,可見組織對她的看重。

韋慧曉用了10年時間,向之前破格錄取她的人證明,她無愧於自己的選擇,也對得起他們的期望。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韋慧曉曾在《開講啦》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種是戴着非常昂貴的手錶,好顯示出來自己身價百倍;另一種是我這種價值觀,一塊不貴的手錶,因為我戴過了,所以身價百倍。

這句話讓說出“北大還行”的撒貝寧也直叫好,說:

學到了!以後年輕人再問我的價值觀,我就用這一句。

韋慧曉不需要外在物質的襯托,因為她自己本身就光芒萬丈。

而她所有的光芒不是來自父輩映射,是她一點一點為自己畫上的。

現在,她的逐夢之路還沒結束,她還在一筆一畫認真書寫自己的未來篇章。

韋慧曉說:

“我的逐夢之路還很長。曾經我渴望走遍百色的每一座山峰,現在,我的夢想是率領戰艦守衛祖國的萬裏海疆。”

那個拒華為百萬年薪,38歲成為中國女艦長的女博士,你還記得嗎? - 天天要聞

韋慧曉

她的故事不是個例。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主動選擇投身軍旅,他們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要做個團長還是旅長的。

他們有的只是一顆赤子之心,國家培養我,長大後,強軍有我、強國有我!

當然,報效祖國不是只有從軍一條路。

我們在各行各業中努力發光發熱,有一份力就盡一份力,也同樣是在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添磚加瓦。

青年們,有力量就去做吧,未來的中國還要看你們!​​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交通科研老兵:凍土變“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戰 - 天天要聞

交通科研老兵:凍土變“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戰

5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來自交通領域的代表圍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勇當開路先鋒”與記者見面交流。在見面會上,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副主任田波分享了一段在高原上搞科研時的難忘經歷。當時由於臨近春節找不到幫手,他們只能自己搬運砂石料和水泥。“卸完...
德國資助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 俄羅斯警告德“已再次成為敵人” - 天天要聞

德國資助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 俄羅斯警告德“已再次成為敵人”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28日宣布德國將出資支持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雖然默茨並未明確表態會否向烏克蘭提供可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金牛座”巡航導彈,但是俄方已視德國“直接捲入”俄烏衝突,並警告德國“已再次成為敵人”。 5月9日,德國總理默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彭子...
震撼!國內首次海上軟着陸火箭回收試驗,在煙台海陽圓滿成功 - 天天要聞

震撼!國內首次海上軟着陸火箭回收試驗,在煙台海陽圓滿成功

5月29日4時40分,箭元科技元行者一號驗證型火箭在海陽東方航天港進行了首次飛行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元行者一號驗證型火箭為全尺寸薄壁不鏽鋼火箭,直徑4.2米,總高度約26.8米,起飛質量約57噸,試驗飛行時長125秒,飛行高度約2.5公里。本次飛行試驗順利完成點火起飛、滿推力爬升、變推力調節、發動機一次關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