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10月10日,朝鮮半島上的朝鮮空軍罕見大規模出動戰鬥機參加演習,超過140架的大機群,看起來頗有一種鋪天蓋日的壯觀感覺。然而很尷尬的是,在這批看似不俗的戰鬥機群中,性能最先進的也不過是80年代末期交付的早期米格-29,並且數量還不多,真正倚為主力的仍然是米格-23、米格-21等已經被世界主流淘汰的型號。在30多年後的今天,都不需要去研究這些戰鬥機的具體性能,僅僅是其戰鬥系統常年沒有得到升級這一條,就意味着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其遭遇美製EA-18G或類似規格的電子戰機時,將毫無還手之力。因此,這些機群不能說完全不堪一擊,但戰鬥力也確實不高,不過當下其也正有一個成規模更換裝備的良機。
▲看似壯觀的朝鮮機群
在俄烏交火之後,美國政府官員和美國媒體針對俄軍先進裝備發展不足的窘況,做出了三條預測,分別是“將從伊朗獲得數百架無人機”、“從朝鮮得到數百萬炮彈、火箭彈”、“從白俄羅斯購買“波羅乃茲”火箭炮”。截止到目前,第一條已經得到證實,烏軍在戰場上發現的伊朗自殺無人機殘骸以及民間拍攝的視頻,都證實俄軍確實得到了相當規模的軍用無人機支援,絕非是小規模意外所得。此外,隨着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在近日宣布組建“聯合部隊”後,帶有中國血統的“波羅乃茲”進入俄軍服役,也將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情。在這兩者襯托之下,關於俄羅斯“從朝鮮得到數百萬炮彈、火箭彈”的說法,就變得很有可信度,再加上伊朗真的以軍用無人機為媒介購得了蘇-35S,朝鮮當然也可以照貓畫虎。
▲烏克蘭戰場上出現的伊朗無人機殘骸
在蘇聯解體後的30年中,朝鮮空軍戰鬥機裝備之所以更新如此緩慢,最關鍵的原因在與,其他國家忌憚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聯合反對,戰鬥機出口收益明顯小於付出。不過對如今的俄羅斯而言,美國是支援烏克蘭武器的頭號主力,韓國剛剛與波蘭簽訂數份軍事貿易協定,總計要出口價值超過140億美元的戰鬥機、坦克和重炮,就連日本都曾向烏克蘭支援防彈衣和防彈頭盔,因此原本存在的最大忌憚已經不復存在,這是兩者交易的最基礎條件。其次,在大規模戰事中俄軍庫存的炮彈、火箭炮消耗很快,而朝鮮由於其特殊原因,儲存的相關彈藥數量確實非常可觀。雖然也許很難達到出售“數百萬”的規模,但對於俄軍來說也是相當不俗的數量。因此,效仿伊朗做法,以“數百萬炮彈、火箭彈”為媒介,購得俄制先進戰鬥機,完成簡單的更新換代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蘇-35S已經確認出口伊朗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不同於資金充裕,只是長期外購無門才一直拖到近期採購蘇-35S的伊朗空軍,朝鮮方面的資金很有限,因此未必會考慮引進性能不俗,但價格也非常昂貴的蘇-35S。至於和其當下裝備的米格-29為同一發展序列,性能大幅強化的米格-35,目前生產體制並不健全,效費比也不是很高,因此恐怕很難被朝鮮空軍看中。而在出口印度的蘇-30MKI基礎上改進,如今已再次升級的蘇-30SM2,雖然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是非常出色,但性價比很高。其裝備的無源相控陣雷達、矢量噴管技術比較成熟,可以視為以對地、對海攻擊為主的“縮小版”蘇-35S。再加上全球範圍內採購蘇-30系列的國家很多,引進後維護升級很方面,因此蘇-30SM2可能才是最適合朝鮮空軍的裝備。
▲首批交付俄軍的蘇-30SM2
當然,由於南面的韓國已經接收了首批40架美製F-35A隱身戰機,並且還增購了第二批等待交付,因此無論朝鮮空軍採購的戰鬥機是蘇-35S,還是蘇-30SM2、米格-35,其實都不具備長期作戰,堅守制空權的能力。在戰爭早期保證迅速出動,掩護其他作戰單位完成預定快速突擊才是其空軍戰鬥機部隊,一直以來的核心使命。這也是其在不具備先進戰鬥機生產技術,卻又長期維持規模不俗的戰鬥機群的根本原因。就目前來說,隨着俄羅斯與美國、韓國關係發生巨大改變,朝鮮確實獲得了裝備升級的戰略機遇,即使日後並未真正出現出口“數百萬炮彈、火箭彈”,其實也有直接採購的機會,只不過代價會更大一些,選擇的餘地也要小一些。
▲美韓聯合的F-35機隊
看到這支規模不小但性能非常尷尬的空中力量,最容易讓人想到的就是90年代初期的中國空軍,當時中國也只有少量剛剛引進的蘇-27SK作為核心,真正的主力其實是裝備規模巨大、性能非常有限的殲-7和殲-6(真正具備戰鬥力的殲-8B,要等到1996年後才開始成規模服役)。如今快30年過去,堅守祖國領空數十載的殲-6已經徹底退役,一度倚為長城的殲-7、殲-8系列已經被淘汰,僅剩最後的300餘架作為訓練、偵查裝備使用。就連一度被視為國產驕傲的殲-10,也已經淪為配角,最強大的榮光都在籠罩在跨時代的殲-20身上。這支由上百架重型隱身戰鬥機組成的先進力量,是連美國空軍都退避三色的存在,再看看東北亞上的鄰居,以及回想當年的自己,不禁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