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間的衝突至今已經持續了七個月有餘,此戰中雙方都投入了規模龐大的兵力參戰,耗費的資金更是史無前例的,不過就目前的戰局走勢來看還很難說誰會更勝一籌。烏克蘭在西方的支持下最近表現不錯,接連取得大捷,可是它自身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沉重的,而俄羅斯方面經過數月的消耗正在進行戰略收縮,後期動員的30萬士兵已有三分之二到位,作為世界第二軍事強國雖短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相信此後它一定會有“大動作”的。
儘管在開戰之初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烏克蘭,可是經過了半年多的鏖戰,烏克蘭還真的“挺”過來了,面對強大的俄羅斯它能打出這樣的戰績已經相當了不起了。當然了,取得如今這樣的局面是與西方強力的支持分不開的,若烏克蘭單獨應付俄羅斯,估計一個月之內這個國家就會徹底淪陷;
至於俄羅斯嗎?說實話,它將戰爭打成今天這個樣子實在有點出人意料,想當年的兩次車臣戰爭、俄格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以及軍事介入敘利亞時俄軍是何等風光!除第一次車臣戰爭打得比較吃力之外,其餘的戰鬥都是雷厲風行,取得的戰績也是非常符合它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身份。
但這一次也許是普京大帝老了,如今俄羅斯的處境真有點當年美軍陷入到越南戰爭“泥潭”的意味了,打不動、撤不走,每天只見大量的軍費在“燃燒”,可是戰績卻沒啥起色,再加上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全方位制裁,目前俄羅斯想要在這場戰爭中迅速取得成效的話,除了祭出核武器之外,應該沒有其他速勝的方法了。
關於這場戰爭未來該如何發展咱們預測不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過這場新世紀以來非美國參與的大規模戰爭,多數國家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的經驗;
從20世紀末到現在,我們看到過規模比較大的戰爭大部分都是由美國軍隊主導的,如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這些戰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基本沒有陸軍什麼事,或者說是陸軍不是主導力量,美國憑藉自身強大的海、空軍優勢,在戰爭前期利用飽和式攻擊直接就將對手打殘、打廢,陸軍入場後只是負責一些清場、收尾工作而已...
由此讓許多國家產生了一個錯覺,原來現代戰爭是一場空中戰爭或者是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的戰爭,陸軍似乎已經到了瀕臨“淘汰”的邊緣,沒有陸軍依然可以打勝仗,“空軍可以戰勝一切”的理論悄然流行...
可是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環節,美軍的這幾場戰爭中所面對的對手都是建制不全的軍隊,除海灣戰爭時的伊拉克軍隊還算是一支比較正規的軍隊之外,其他幾場戰爭它所面對的對手基本可以用“散兵游勇”來形容,“軍隊”指揮建制不全、重武器很少、防空系統形同虛設、空中力量基本沒有...
世界第一軍事強國打擊這樣的對手自然是沒有任何壓力的,而為了讓自己以最小的代價迅速獲得勝利,空中打擊和遠程精確打擊就是最有效的手段,當然,這些手段唯一的缺點就是比較燒錢,可老美最不缺的就是美元。
“錯覺”由此產生,我們只看到了美軍在前線漂亮的攻擊、凌厲的推進,可沒看到它燒錢的速度,據統計美國在海灣戰爭7個月的時間裡(交戰時間為42天)用于軍事方面的費用支出為1166億美元、伊拉克戰爭耗資1.01萬億、阿富汗戰爭為1萬億...
以這樣的消耗來看,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哪個國家可以負擔得起?
所以美國式的戰爭不能代表現代戰爭,它只是一場高科技裝備的“秀”,目的是利用金錢儘可能地減少士兵傷亡,以減小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其借鑒意義不是很大。
但俄烏衝突就不一樣了,這才是一場正常國家之間、在現在這個時刻爆發衝突時應該打出的戰爭;
雖然俄羅斯紙面上的軍事實力上要遠勝於烏克蘭,可它畢竟是進入他國作戰,並且不能動用核武器,加之烏克蘭背後還有“大佬”在持續輸血,這樣算下來,在烏克蘭境內雙方的兵力、配備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這是一場實力相仿的較量。
另外,別看烏克蘭現在已經沒有海軍了,可是俄羅斯的海軍似乎在戰爭中也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不止如此,自己黑海艦隊的旗艦還“命喪”黑海...
在空軍方面,烏克蘭自己的空軍倒不是很強,但防空能力不弱,俄羅斯的戰機接連“吃癟”後也早早的就退到了防區之外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不敢貿然深入前線了,空中力量就此抵消。
海、空軍淪為戰場輔助力量,陸軍成為雙方的決定性力量,這種作戰態勢徹底反轉了過去美軍一直玩轉的海、空為主,陸軍為輔的戰略...
有人會說,不對啊!現代戰爭怎麼能這麼打呢?還在搞陸地推進,這不是二戰時期的打法嗎?
其實不然,不是每個國家都發展到了美國那樣的高度,想要打出美國式的高科技戰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領先世界的武器,二是要有足夠的國力支撐一場高科技戰爭;
俄羅斯勉強只能滿足其中的一個條件,自身擁有的先進武器還是挺多的,可是限於較弱的國力,少而精的高端武器一直都未能在戰場上露面;
而烏克蘭兩個條件都不具備,這樣兩個國家之間的廝殺最終只能是在陸地上用重裝武器、火炮和遠程打擊武器來較量,沒錢的代價就是讓大量的士兵奔赴前線,用生命換戰績。
因此,美式現代戰爭屬於“科幻片”,可望而不可及,俄烏衝突才是“紀實片”,是國與國之間戰爭的具體表現形式。
對於這場戰爭,戰力天花板的美國其實也在不斷地從中汲取着經驗、教訓,畢竟它此前所面對的對手都不能稱之為“對手”,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群“烏合之眾”,為了日後和同體量大國之間的較量,它的軍隊正密切關注着這場發生在歐洲大地的“現實戰爭”...
為此,在俄烏戰爭的基礎上,美軍現已總結出了四點經驗,來彌補過去忽略陸軍建設的不足,比如:
- 第一,後勤、後勤、後勤
在俄烏衝突中後勤保障的缺失讓俄軍失去了很多機會,燃料、彈藥等物資的供應不足嚴重阻礙了俄軍的推進,另外後方武器產能跟不上戰爭消耗也導致俄軍只得搬出上個世紀的武器來做應急之用,最後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貽笑大方;
在烏克蘭方面,美國等一眾國家雖鼎力相助,可是在實際行動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彈藥庫存也不是十分充裕,即使是間接參戰都已經將自己的特定口徑彈藥消耗殆盡了,假使自己直接參戰的話,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 第二,地面火力的強化
與戰爭前期的聯合行動不同,到了戰爭後期,雙方真正拼的就是要看誰的地面火力更強,目前烏克蘭炮兵每天至少要打出去6000發的炮彈,而俄羅斯則是它的三倍有餘;
在雙方戰線已基本穩定的情況下,遠火互射就成為了戰場上的固定“表演節目”,這個時候就是考驗雙方炮兵誰打得更加準確了,因此地面火力不但要在數量上獲取優勢,精準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 第三,地面重型裝備的發展
俄烏衝突本質上就是一場陸地大決戰,坦克和裝甲車是戰場的絕對主力,“坦克無用論”將自這場戰爭之後徹底失效,因此推進陸地裝備的建設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至少在未來十年時間裡不會過時。
- 第四,新的空中領域出現
俄烏衝突中雖無引人矚目的空中較量,但無人機的應用讓人們注意到了一個新的空域,那就是在300米以下的高度,這個高度是中、小型無人機和遊盪彈藥的主要活動範圍,面對這種新興武器裝備,目前相應的反制措施還相對較少,這是一個值得深挖的空白領域。
看似俄烏衝突就是一場常規的戰爭,其實在其中也有不少環節值得軍事大國去關注,作為一個時刻準備戰鬥的國家,咱們也應該從中汲取到為己所用的經驗,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