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轉的局勢
俄烏戰況如今愈髮膠着,烏克蘭的反攻讓俄羅斯陷入了尷尬,普京也被人們質疑是否還有能力挽回俄羅斯的局面。
從一開始,俄羅斯軍隊就先利用空軍進行巡航導彈轟炸,烏克蘭的空中活動也受到了部分限制。
但是在盟國的援助下,烏克蘭應對俄羅斯的空軍進攻也出現了轉機。
總體來看,俄羅斯雖然利用空襲對烏克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是俄羅斯的損失顯然更大。
截止2022年6月的作戰,俄羅斯仍未取得空中優勢,並且在烏克蘭上空損失了大約165架戰鬥機,大約佔據前線戰力的10%。
烏克蘭的地面防空力量讓俄軍不能有效地發揮空軍優勢,另外烏克蘭接受的遠程火炮系統也越來越多。
根據此前美國官員的表示,俄羅斯飛機每天出動多達200架次,但是大部分都沒有進入烏克蘭領空,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俄羅斯領空。
俄軍的表現似乎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有着天然的軍備優勢,反而在烏克蘭的反擊下逐漸暴露出弊端。
不少人指出俄軍差勁的表現受制於烏克蘭的中程地對空導彈,以及俄軍缺乏精確制導炸彈。
中程對空導彈使得俄軍飛機不能展開高空飛行,因此更容易遭受毒刺導彈和其他肩射對空導彈的襲擊。
另外俄羅斯飛行員缺乏相應的訓練,尤其在近距離地面支援任務的經驗缺乏使得俄軍逐漸失去空中優勢。
考慮到俄軍在烏克蘭前線遭受的損失,普京決定向伊朗採購數千架無人機來保證空中支援的有效性,同時進一步降低戰爭損失。
俄羅斯與伊朗長期以來的戰略合作關係已經建立了十多年,如今正是兌現的時候。
另外自俄烏戰鬥開啟以來,俄伊兩國之間的夥伴關係也在進一步加速。
除了德黑蘭向俄羅斯提供武裝無人機,莫斯科當局還發射了一顆伊朗衛星。
進口無人機
伊朗能夠援助俄羅斯並不稀奇,伊朗長期以來都是西方經濟體和國際金融體系共同對付的一個重點。
俄羅斯與烏克蘭交戰以來,也使得俄羅斯逐漸陷入到與伊朗同樣的境地,各種經濟封鎖和糧食封鎖。
但兩國都有共同的敵人和目標,通過規避金融及其他制裁,伊朗以及積累了多年反制美國削弱經濟措施的經驗。
在相關的貿易中,伊朗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糧食購買國,其中也包括俄羅斯對伊朗的氣田開發工作。
很明顯,兩國的無人機交易是長期合作的自然表現。俄羅斯向伊朗採購了近千架無人機,為此俄羅斯也在訓練飛行員操控無人機的能力。
但俄羅斯只向伊朗購買無人機,卻沒有向中國進行採購。
過去幾年裡,普京也在一直加強與中國的軍事合作,並且中俄兩國的經濟貿易也在不斷增加。
如果要說無人機技術,中國的無人機技術在過去幾年裡一直都是世界前茅,也獲得了不少讚譽。
不過俄羅斯從來沒有向中國開口,或許是因為過去長期以來都是俄羅斯援助中國空軍建設,如今要是反過來操作真的是因為面子問題嗎?
事實上這一問題有着諸多考慮,首先是為什麼俄羅斯要購買伊朗的無人機。
過去長達半年的戰爭顯示出俄羅斯的空軍損失過於嚴重,而無人機的作用多樣化,並且可以執行對士兵造成風險較大的地方。
儘管小型武器和防空火力就可以摧毀無人機,但耐不住無人機便宜好使,並且武裝力量也不差。
但俄羅斯軍方沒能開發出能夠打擊敵後方目標的作戰無人機,而俄羅斯也禁止進口西方技術。
因此俄羅斯從伊朗進口無人機能夠填補其武器庫的一個空白。
過去長期以來都是俄羅斯支援伊朗,為什麼在無人機技術這塊伊朗卻比俄羅斯更具優勢?
避開風險
俄羅斯的無人機項目實際上有點落後,尤其是在武裝系統方面,並且對烏克蘭的影響有限。
例如Eleron-3和Orlan-10,這兩種戰術無人機主要用於情報偵察和獲取,其餘幾種能夠發揮有效作戰能力的都是高端平台的戰鬥無人機。
但伊朗研製無人機已經有多年的經驗,從小型戰術系統到衛星導航和精確制導彈藥等中高度長續航平台,伊朗過去也從美國和以色列的無人機進行過逆向工程。
這便使得德黑蘭有能力開發出優秀的戰鬥無人機,過去幾年伊朗也向埃塞俄比亞、委內瑞拉等國家出口過無人機。
事實證明,伊朗的無人機在戰鬥方面有着不錯的表現,例如Mohajer-6和Shahed-129,兩種無人機系統都能使用各種制導彈藥,作戰範圍在200~1000公里。
長期的作戰損耗要是部署高端無人機進行戰鬥顯然不符合普京的需求,因此俄羅斯軍隊需要一支能夠進行消耗,但又不至於損失太多成本的辦法。
其他國家及地區都沒有較為出色的無人機,有總比沒有好,所以伊朗的無人機便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不向中國採購無人機,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在於政治因素。
如果俄羅斯向中國採購大量無人機對烏克蘭戰場進行支援,中國一定會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渲染成戰爭分子,此時的國際輿論就不僅在俄羅斯,不利的情況就會出現在中國。
另外俄羅斯也需要與中國進行長期的合作,要是中國受到影響,這對俄羅斯來講也是不利的。
另外,我國在這場戰爭中保持着中立態度,拒絕任何錶態。
以大疆無人機為例,這是國產無人機的明星產品。
早在俄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大疆科技就停止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業務,以保證無人機不會被用到戰鬥中。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無人機並不是沒有出色的能力,也不是因為俄羅斯面子放不下。
出於諸多方面的考慮,雙方都避免了該話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