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抗戰援助來說,大家知曉最多的莫過於前期的德國援助和中期的美國援助了,由於宣傳得比較多,因此很多人忽略了在抗戰初期另一個援華抗戰的國家,這就是蘇聯,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蘇聯就已經開始與國民政府接觸,並且在全面抗戰爆發後與中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先後提供了大批量的裝備物資,在抗戰前期及時有效的抵擋了日軍的進攻,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蘇械王牌軍—第74軍
蘇聯援華前的環境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的軍隊武器裝備極其的落後,雖然之前有德國合作的德械師,但是僅僅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部隊不僅火炮陳舊,甚至數量都極其的稀少,更別說坦克、飛機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了。
德械師
而此時的日軍火炮數量上就是中國的5倍,飛機數量是中國的13倍,坦克數量是中國的36倍,中日兩國有着巨大的裝備差距,當時國內沒有軍事工業,無法生產重武器只能依賴於進口,但囊中羞澀的國民政府沒有足夠的錢去購買武器裝備。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還妄想通過國聯制止日本的侵略,但是綏靖政策下,英法美採取不干涉的政策,讓日本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同時美國還不斷出口物資給日本,賺的盆滿缽滿,在布魯塞爾的會議上,除了蘇聯,其他國家都不贊成對日本的制裁,美國不僅堅決反對,還要求被侵略的中國首先做出讓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國民政府在向西方列強尋求無果的情況下,只能把希望轉移到蘇聯身上。
國聯是一戰後的產物
早在1932年12月12日,中蘇就恢復外交關係,並且在對日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1934年10月,國民政府考慮全面抗戰爆發後,沿海地區會遭到封鎖,難以在海上獲得外援,因此當時清華大學教授蔣廷黻奉命赴蘇聯和歐洲,以收集中國外交史的資料為名,開始尋求中蘇合作的可能性,1936年10月,蔣廷黻正式被任命為駐蘇大使。
蔣廷黻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1937年4月的時候,蘇聯已經決定向中國出售飛機和坦克,並且提供5000萬美元的貸款,但是國民政府沒有迴音,錯失良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國民政府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當時歐洲各國除了德國其餘都是道義上的援助,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尋求蘇聯的援助提上了議程。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成為蘇聯援華的基礎,隨着條約的簽訂,蘇聯對於國民政府的援助就此開始,當時簽訂條約粗略協定的要點如下:
1、蘇聯為中國提供總額為1億法幣的貸款;
2、中國貸款從提供後第二年開始,分五年進行償還;
3、蘇聯提供200架飛機和200輛坦克;
4、全部貸款四分之三以金屬償還,剩下的用茶葉或者其他消費品。
國軍裝備的瑪克西姆式機關槍
蘇聯對華的援助內容
貸款方面
整個抗戰時期,蘇聯對華援助借款一共有三次,且都是用蘇聯的信用借款支付的。
1938年3月15日:蘇聯提供5000萬美元(其中信用借款自1937年10月31日開始計算,利息為年利率3%,自1938年10月31日開始起5年內償還,每年償還1000萬美元,並且同時付動用信用借款的利息。)
1938年7月1日:蘇聯提供5000萬美元(其中信用借款自1938年7月1日開始計算,利息為年利率3%,自1940年7月1日開始起5年內償還,每年償還1000萬美元,並且同時付動用信用借款的利息。)
1938年6月13日:蘇聯提供1億5000萬美元(其中信用借款自1939年7月1日開始計算,利息為年利率3%,自1942年7月1日開始起10年內償還,每年償還1500萬美元,並且同時付動用信用借款的利息),但因為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需要全力應對德國入侵,中斷了第三次對華借款的提供。最終蘇聯對華信用借款的實際金額為1.7億37175萬810.36美元。
武器方面
武器都是從蘇聯那邊提供,費用都是從蘇聯信用借款裡面支付。
第一筆合同:1938年3月3日簽訂,軍火價值2972萬6631美元,合同外加器材組織費軍火總價值的2%,為59萬4533美元,共3032萬1164美元。
第一筆合同明細
第二筆合同:1938年3月11日簽訂,軍火價值797萬6700美元,鐵路運費為20萬2892美元,輪船裝載費為4萬0167美元,組織費仍為軍火總價值的2%,即15萬9534美元,共837萬9293美元。
第二筆合同明細
第三筆合同:1938年3月22日簽訂,軍火總價值628萬7969美元,外加鐵路運費、輪船裝載費、包裝費、修理工程隊派遣費計344萬3251美元,組織費12萬5759美元,共985萬6979美元。
第三筆合同明細
第四筆合同:1938年7月3日簽訂,軍火總價值為2717萬2541美元。
第四筆合同明細
第五筆合同:1939年6月20日簽訂,軍火總價值為1940萬9773美元。
第五筆合同明細
第六筆合同:1939年6月20日簽訂,軍火總價值1293萬6885美元(中方統計為18622024美元)。
第六筆合同明細
第七筆合同:1939年下半年簽訂,軍火總價值為686萬0459美元。
第七筆合同明細
第八筆:1941年6月1日動用,價值4952萬0828.85美元,但沒有詳細的清單;
第九筆:日期不詳,價值112萬3232.51美元,但沒有詳細的清單;
資料來源: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編《中蘇貿易借款節略》(1948 年)統計數據編製,載《民國外債檔案史料》1991 年第11 卷,第61 頁。
這些武器軍火一般都是低於國際價格的,比如一架飛機折算美金僅3萬美元,一個師的武器裝備約法幣150萬元,而且在貸款償還上,也有一定的優惠,第二筆優惠2年償還,第三筆貸款優惠3年償還,而且在沒有合同簽訂前就打破國際慣例,優先向中國運輸物資,隨後簽訂合同。而且孫科說第二次訪問莫斯科後得到一筆1.6億盧布的貸款,按照國際價格,相當於4億盧布,因此蘇聯是真的給了很多優惠。
武器方面
飛機方面:提供的I-15和I-16兩種飛機,其中I-15比較靈活適合水平作戰,I-16速度快,更加先進,便於垂直作戰和追擊作戰。而轟炸機則是輕型轟炸機CB型以及重型轟炸機IB型,且參與過西班牙內戰,相當優秀,與日本當時的九五式和九六式都不遑多讓,蘇聯賣了904架飛機,提高了抗日軍隊作戰能力。
I-15 戰鬥機,機尾的“P-7180”為中國空軍飛機的序號
坦克方面:蘇聯提供的坦克是T-26型,是蘇聯在30年代使用的主要坦克,安裝一門45mm口徑的火炮和一挺7.62mm的機關槍,火力較強,就是缺點明顯,裝甲不好以及機動性比較差,當時蘇聯賣給中國的只有82輛,而且老蔣不捨得用,因此並沒有提高抗日軍隊戰鬥力。
國軍裝備的蘇式T-26型坦克
裝備數量:各類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各類大炮1190門,輕重機關槍9720挺,步槍5萬支,步槍子彈16700多萬發,機槍子彈1700多萬發,炸彈31100顆,炮彈187萬多發,飛機發動機221台,以及飛機全套備用零件,汽油等軍用物資。
裝備蘇式武器的中國軍隊
其他援助
軍事顧問
在德國軍事顧問團離開中國後,老蔣請求蘇聯派遣軍事顧問和專家來華進行援助,蘇聯接受請求,並且在1937年派先後派了三人擔任中國軍事總顧問,先後有切列帕諾夫(1938年7月至1939年秋)、卡恰諾夫(1939年9月至1941年初)、崔可夫(1941年初至1942年2月)三人。
崔可夫
除此之外,蘇聯援華軍事顧問還有300多人,專家、技術人員加起來超過3000多人,參與訓練國民政府軍隊以及重大戰役作戰計劃的制定,參與制定的重大戰役計劃有1938年武漢會戰防禦計劃、1941年宜昌戰役計劃等等,但是老蔣不接受或者只接收部分作戰計劃,完全採取被動挨打的防禦計劃,導致很多戰役失利,最終在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計劃中完全採取蘇聯顧問計劃,令日軍遭受重創,同時經蘇聯顧問與教官培訓的學員有9萬人。
蘇聯空軍志願隊
蘇聯飛行員直接參戰
淞滬會戰後,國民政府的空軍幾乎全軍覆沒,不得已向蘇聯請求援助,蘇聯迅速從空軍中調撥軍隊前來支援,並且派遣蘇聯飛行員作為蘇聯志願航空隊一起來華作戰。1937年10月22日,第一批援華空軍和飛機共254名飛行員和工作人員抵達中國。
蘇聯空軍志願隊的飛行員們
從1937年到1942年初,蘇聯一共派遣2500多名蘇聯空軍人員,同時還有其他技術人員加起來共5000多人,他們不僅負責培訓中國飛行員,重新組建飛行大隊以外還直接參加對日空戰。
庫里申科烈士墓
蘇聯志願航空大隊先後參加25次戰役,包括南京保衛戰、南昌保衛戰、武漢保衛戰、轟炸台北日軍松山機場戰鬥、蘭州保衛戰、收復崑崙關戰役、桂南戰役及轟炸杭州、武漢敵人機場的作戰等重大戰役,擊毀日機1049架,艦船100多艘,但也有235名蘇聯飛行員犧牲於中國戰場。
武漢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
對八路軍的援助
畢竟蘇聯是於國民政府的簽訂的,物資基本都是給國民政府,但是蘇聯也考慮到八路軍的處境,通過秘密援助的方式給予八路軍不少武器裝備,最主要的都是通過新疆到蘭州的公路進行援助,以下是幾個記載的援助記錄。
抗戰時期延安城
1937年12月21日,蘇聯提供紙張、白糖、步槍十五箱、子彈三十一箱,交八路軍辦事處;
1938年2月16日,蘇聯提供全系步槍、輕機關槍、炮彈、手榴彈等共16輛軍車;
1938年5月30日,蘇聯提供武器彈藥、貨物、食品共25輛軍車。
但1938年下半年後,國民政府開始強化對蘇聯運輸車隊的監視,至此秘密運輸武器的記錄開始變少,直到1938年中旬徹底切斷了這條秘密運輸路線。不過即便是路線切斷,蘇聯依舊通過秘密方式不斷援助八路軍,只不過更加隱蔽。
中國的貸款償還
當然蘇聯的援助並不是無償的,都是提供的國內礦產品和農副產品,抗戰期間,國民政府一共向蘇聯提供鎢砂31177噸、銻10892噸、錫13162噸、汞560噸、鋅600噸、鉍18噸;桐油8868噸、羊毛14300噸、生絲309噸、豬鬃885噸、生皮革223.3萬張、茶葉30293噸(來源《中國現代史彙編》)。
不過由於提交給蘇聯的產品價格低於國內市場收購價格,甚至還低於國際的市場價格,同時鎢砂價格在1941年還暴漲,因此這批物資按照當時的價格共計4.5億美元。
蘇聯援華的結束
1941年,蘇聯和日本簽訂《蘇聯日本中立條約》,至此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大幅度減少,到了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的援助基本停止,大批蘇聯的飛行員、軍事專家等等都紛紛回國,直到1942年最後一名軍事顧問崔可夫奉命回國,在抗戰前期開始援助中國的蘇聯對華援助就此告一段落。
簽訂《蘇聯日本中立條約》
總體來說,蘇聯在我國抗戰初期的援助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作戰能力,在尋求幫助無果的情況下得到蘇聯真金白銀的幫助無異於雪中送炭,幫助確實很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蘇聯的援助的基礎是基於蘇聯自己的利益的。
30年代的蘇聯西邊有德國威脅,東邊有日本危險,鑒於德國威脅較大,因此蘇聯一直考慮如何減輕日本的威脅,因此才考慮增強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以便可以與日長期作戰,並且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巧妙的鼓動中國對日作戰,畢竟中日開展,日本會陷入戰爭泥淖,解除了日本進攻蘇聯的憂慮(來源《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100頁)。
鮑格莫洛夫
不過蘇聯的援助還是值得稱讚的,及時有效地幫助中國軍民抗擊了日本的侵略,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而當時的英美等國還在作壁上觀,更加凸顯蘇聯援助的寶貴。
註:參考資料有《抗戰時期蘇聯援華飛機等軍火物資數量問題的探討》(李嘉穀)、《蘇中經貿關係史(1917年—1974年)》(m.c.斯拉德科夫斯基著)、《顧維鈞回憶錄》、《楊傑檔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