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2022年07月01日06:36:28 軍事 1525

1939年11月發生的“文洛事件”,一方面為希特勒日後入侵歐洲埋下伏筆;另一方面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情報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此之後,英國和德國的剋制不復存在,坐在咖啡館裡刺探情報的時代結束,使用武力成為“家常便飯”,情報戰由此升級了。

“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 天天要聞

尋找“黑色樂隊”

1939年9月初,一個名叫弗蘭茨•費希爾的德國人與英國駐歐洲大陸最重要的兩名情報員—— R•亨利•史蒂文斯少校和S•佩恩•貝斯特上尉取得了聯繫。費希爾聲稱自己是德國軍隊內部一個反希特勒地下組織的代表,並詢問英國人是否有興趣會見一下這個組織的重要成員。


當時,史蒂文斯少校的公開身份是英國駐荷蘭海牙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貝斯特上尉長期住在荷蘭,自己開辦了一家大陸貿易進出口公司,算是情報活動的掩護。兩人都是英國情報局軍情五處的特工人員,對德國的情報活動由史蒂文斯統一負責。


在此之前,英國人早就聽說在德軍內部有一個名為“黑色樂隊”的秘密反納粹組織,其成員包括一些老資格的將軍和軍官,他們的領導人是曾任德軍總參謀長的貝克將軍。


“黑色樂隊”的成員深信希特勒的軍事冒險將會給德國帶來一場災難,所以一直密謀推翻納粹政權。史蒂文斯知道倫敦非常關注這方面的情況,因此他對這名突然出現的不速之客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希望通過費希爾與那些密謀者建立聯繫,進而協助他們推翻希特勒的政權統治,至少也能獲取許多有價值的情報。


儘管如此,史蒂文斯仍然非常小心,因為英國新任情報局長斯圖爾特•孟希斯爵士曾經特別關照過他:對納粹德國情報部門的反間諜能力不可低估,以免落入圈套。


“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 天天要聞

斯圖爾特•孟希斯

10月30日,經過小心試探,史蒂文斯與對方的談判開始了。但是,史蒂文斯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和同事貝斯特已經落入了德國情報部門精心設置的一個陷阱。


弗蘭茨•費希爾並不是什麼普通的德國人,而是德國黨衛軍帝國保安局的一名特工人員,代號“F479”;與他一起的那個所謂的舍梅爾上尉其實是保安局情報處國外情報科科長、黨衛軍一級突擊隊隊長沃德•斯蘭布。


整個行動是保安局局長萊因哈特•海德里希一手策劃的,目的是了解英國人與德軍內部反納粹組織的聯繫情況,從而將這個組織一網打盡,並破壞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整個情報網。

“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 天天要聞

海德里希及其妻兒

英國人落入陷阱

這次欺騙行動由海德里希親自指揮,直接向黨衛軍頭目海因衛里斯•希姆萊彙報,最後上報希特勒本人。


阿姆斯特丹,史蒂文斯和斯蘭布進行了長達一天的會談,最後搞出了一個備忘錄,其中包括設法推翻納粹政權,立即與西方媾和,恢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的獨立,恢復金本位制度等等。


為了獲得英國人的信任,斯蘭布甚至信誓旦旦地請求英國對德國的新政權要採取“平等的”態度。


會談一結束,史蒂文斯立即向頂頭上司孟希斯彙報了情況。後者也為取得的成果感到鼓舞。


第二天,為了進一步欺騙英國人,斯蘭布給史蒂文斯介紹了一位新客人——陸軍醫生赫斯曼上尉。其實,這個人是斯蘭布的好友、柏林大學和沙里特醫院的心理學教授馬克斯•德•克利尼斯。


斯蘭布宣稱他是“黑色樂隊”領袖的得力助手。風度翩翩、富有涵養的克利尼斯作為將軍的副官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


很快,英國人就像接納斯蘭布一樣相信了他。克利尼斯於是進一步建議,他的上級(當然是一位將軍)願意飛到倫敦,與英國人舉行最高層的會談。


信以為真的英國人於是給了斯蘭布一部衣箱式無線電台和一本密碼,讓他使用0N-4呼號與英國情報局直接聯繫。


10月31日,貝斯特開車把兩名德國人送出荷蘭邊界。幾天之後,ON-4發來了消息:將軍願意在11月9日飛往倫敦。


孟希斯認為那可能是貝克將軍本人,於是安排了一架皇家空軍的安森式飛機接應。同時,他指示史蒂文斯,為了預防萬一,不要再到邊界與德國人會談,如果有問題,必須到海牙和阿姆斯特丹。


11月7日,史蒂文斯和斯蘭布最後敲定行程計劃,決定11月9日在荷德邊界的巴克斯咖啡館會面,然後前往丹麥乘飛機去英國。


11月8日傍晚,斯蘭布早早地上床休息了,還吃了一片安眠藥,以便第二天能有充足的精力。午夜時分,他睡得正香,床頭的電話突然響了起來,而聽筒那邊傳來的居然是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的聲音。


他聲稱,當晚希特勒在幕尼黑啤酒館參加納粹老戰士年會時,現場發生了爆炸,“好幾名黨內老同志被炸死,損失相當大”。

“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 天天要聞

瑙約克斯與海德里希

希特勒為此大發雷霆。他認定是英國情報局策劃並實施了此次暗殺行動。儘管並沒有任何情報證實這一點,德國的報界還是鼓噪起來,懸賞20萬美元搜集暗殺者的線索。


希特勒本人也突然決定,立刻實施報復。他對於斯蘭布的使命本來就持保留態度,曾不止一次地暗示這種事情太危險,應該取消。現在,他命令取消行動計劃,武力綁架這兩名英國特務,並把他們押送到柏林


既然希特勒已經作出了決定,海德里希只有立即執行。他找來能幹的下屬——黨衛軍一級突擊隊大隊長阿爾弗雷德•瑙約克斯,命令他帶領20名精心挑選的黨衛軍士兵,前往荷蘭配合斯蘭布完成這一任務。


冷酷的瑙約克斯是執行這種任務的行家裡手,保安局的暗殺、綁架等活動大都由他負責。


接到命令後,他立即帶領全副武裝的黨衛軍士兵出發了。


11月9日一大早,斯蘭布就起床了,他與匆匆趕來的瑙約克斯仔細商量了行動計劃,然後一行人乘車從杜塞爾多夫出發了。


下午2時左右,斯蘭布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了荷蘭境內文洛鎮的巴克斯咖啡館。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邊境咖啡館,遮陽篷上裝飾着帶條紋的圖案,附近有一個不大的兒童遊樂場,一切似乎都很平靜。


然而,在相鄰不遠處德國境內的一個隱蔽地點,瑙約克斯和他手下的黨衛軍士兵正在緊張地等待着斯蘭布發出的信號。


大約2時8分左右,貝斯特的藍色別克牌汽車沿着狹窄的街道緩緩駛來。他們可能也發現了氣氛有些異常,有人從拐彎處探頭探腦,於是立刻把車停了下來。這輛車裡總共有4個人:貝斯特、史蒂•文斯、司機和荷蘭情報人員克勞普。


觀察了好一陣之後,他們覺得沒什麼動靜,就把車慢慢地開到了轉彎處,停在咖啡館前面。


就在這時,斯蘭布看見時機成熟,向瑙約克斯發出了行動信號。

“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 天天要聞

情報戰就此升級

看到斯蘭布後,貝斯特等人以為沒有什麼問題,可是意外卻發生了:從德國那一側的邊界突然傳來巨大的引擎轟鳴聲,3輛梅塞德斯奔馳小轎車撞斷了邊界上的界桿,徑直朝咖啡館衝來。


車上滿載着配備自動武器的黨衛軍士兵。一名黨衛軍士兵用衝鋒槍掃射據守在邊境哨所的不知所措的荷蘭士兵,當場打倒了兩個人。一輛奔馳車停下來擋住別克車的去路。這些都是預先計劃好的。


瑙約克斯和4名黨衛軍從另一輛車裡跳出來,抓住了驚慌的英國人和他們的司機。


瑙約克斯親自給他們戴上了手銬。同車的荷蘭特工人員克勞普這時卻被忽視了。他手疾眼快地掏出了手槍,但是兩支NP-38衝鋒槍同時向他掃射過來,克勞普的身體幾乎被打成了兩段。


瑙約克斯不敢耽誤時間。奔馳車沒有調頭,而是直接沿着大街向後倒車。黨衛軍人員從車內向周圍漫無目的地掃射。


幾分鐘後,車輛已經回到了德國境內。這次行動完成得非常漂亮。


英國情報局在歐洲最重要的兩個特務貝斯特和史蒂文斯被迅速押到柏林,扔進了保安局在阿爾布雷希特王子大街8號的地下室里。


希特勒對這次行動也十分滿意。他在總理府接見了斯蘭布、瑙約克斯和其他參加行動的黨衛軍人員,並授予他們每人一枚鐵十字勳章。


“文洛事件”給第三帝國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兩名掌握重要情報的英國情報人員落入了德國人之手(他們在集中營里度過了整個戰爭時期),使得英國人在歐洲大陸苦心經營的情報系統陷於瓦解,而“黑色樂隊”那些本來準備推翻納粹政權的將軍不得不小心起來,以防狡猾的蓋世太保抓到什麼把柄。


另外,希特勒也把“文洛事件”作為一個借口,指責荷蘭政府已經違背了中立原則,正在協助英國進行針對德國的情報活動。

“文洛事件”:為希特勒入侵歐洲埋下伏筆;人類情報戰進入新階段 - 天天要聞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

6個月後,德軍發動了對歐洲其他國家的入侵。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