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深刻闡釋“地瓜經濟”理論,積極推動構建開放型經濟,為浙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注入持續動能。20多年來,浙江持續用好“地瓜經濟”理論,不斷壯大“地瓜經濟”的塊莖,讓浙江成為改革開放的高地、投資興業的熱土。
在寧波舟山港,平均每天進出口標箱超10萬個,貨物吞吐量連續16年全球第一。
在金華義烏,常駐外商達到了1.8萬名,雲集於此的各類外資主體超9000家,僅國際商貿城日均客流量達到22萬人次。
今天的浙江,商貿繁榮,活力涌動。而在過去,由於“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在發展中一直面臨要素制約和資源環境壓力。
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用“地瓜經濟”理論生動闡釋“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在關鍵時期為浙江明確了發展方向。2005年,他進一步指出,要以戰略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務實的態度,鼓勵浙江人走出去投資創業,同時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浙投資,吸引在外企業回來投資。
時任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 劉亭: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敏銳地預見到了必須得走出去,必須得引進來,說到底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他完全都是一個綜合的戰略的通盤考慮。“地瓜經濟”就成了我們開放型經濟的一個代名詞,極大地帶動了浙江經濟的迅速發展。
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浙江統籌抓好“引進來”、“走出去”、優化環境三項工作,在實踐中大膽探索,不斷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當時,憑藉小商品闖出大市場的義烏,正處於快速發展期,隨着國際貿易額開始超過國內貿易額,作為一個縣級市,政府管理權限已經跟不上發展速度。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到義烏調研,2005年11月,他要求省有關部門派出調查組,研究推動義烏髮展的政策,為發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2006年再次來這裡調研後,習近平同志於當年11月,親自推動開展義烏市擴大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改革試點工作。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擴權,一次性賦予義烏470多項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其中就包括了外資企業及分支機構登記、外商投資企業年檢等項目。2007年,義烏對外貿易實現快速增長,當年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超過了12%。
時任浙江省義烏市委常委 宣傳部長 陳秀仙:習總書記為我們義烏量身定製下放了一系列的管理權限,特別是在對外開放方面,改善我們的投資環境、經商環境,提高了辦事效率。我們的經濟是得到了新一輪的快速的發展。
從改善投資環境,到加強招商引資,義烏的發展是浙江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7年,浙江引進外資連創新高,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91億美元,年均增長26.8%。“地瓜經濟”理論的實踐極大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錨定目標,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續構建開放型經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到浙江考察,為新時代的浙江擘畫發展藍圖。他強調,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續寫新篇,以重點領域改革為牽引,全面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創新。
牢記總書記囑託,浙江以服務全國、放眼全球的視野謀劃改革:出台了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32條措施,拿出真金白銀,在惠企政策上賦能加碼;實施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健全准入退出制度、優化開放提升舉措、強化要素保障支撐等9個方面精準施策。
浙江省委改革辦副主任 雷朝林:新時代我們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地瓜經濟”的藤蔓延伸和根莖壯大提供沃土。
如今,浙江對國內外高端資源要素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來自日本的尼得科集團,已有16個工廠落戶嘉興平湖,20多年來企業先後增資33次,涉及電機、汽車等多個領域。作為浙江高質量外資集聚先行區,嘉興累計吸引115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個外資項目落地。在杭州,總部經濟發展能級加快提升,當地開展總部企業“星級”培育計劃,支持總部企業及創新機構的布局。眼下,位於餘杭區的vivo全球人工智能總部正加快建設,建成後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產業鏈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集聚。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商務局局長 傅蓉:我們持續出台惠企的產業政策,搭建產業對接服務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大企業、好企業的總部類企業項目入駐,也給我們帶來了更為先進的前沿技術、更為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更加完善的配套產業。
2024年,浙江新設企業和個體戶162.5萬戶,年底在冊經營主體數量達1095.17萬戶。浙江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萬億元,其中民營經濟佔比達67.4%,貢獻了全省80%以上的進出口、80%以上的就業。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蘭建平:浙江是一個資源小省,必須利用國內資源、國外資源來反哺浙江經濟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發展“地瓜經濟”,為中國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地方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