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俄烏陣亡者遺體交換!212具換4241具,比例達1比20

俄烏戰爭爆發後,雙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交換戰俘和陣亡者遺體;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交換的批次雖多,但數量上並不算大。

而在最近的俄烏直接談判中,雖然涉及根本的問題肯定是沒解決,但達成了戰俘交換方面“1000人換1000人”的協議。

如果協議能順利執行的話,這將是俄烏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俘交換。

而在陣亡者遺體交換方面,因為並不是遵循“一對一”交換的原則,所以肯定不是不會出現千人對千人之類的交換場景了。

不過涉及將近1000之數的交換,倒還真的有,甚至已經出現了不止一次。

在5月16日最新的一次交換中,俄軍用909具收殮到的烏軍陣亡遺體來交換烏軍手裡掌握的34具俄軍陣亡者遺體。

很顯然,這一比例還是很懸殊,有將近1比27之高。

咱們之前說過很多次,這肯定不是目前雙方真實的戰損比,因為這要真是戰損比的話,俄軍可早就在基輔閱兵了。

不過真實戰損比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是這卻證明了俄軍是戰場掌控程度更高的一方。

或者再簡單點說,在俄烏戰場上大多數的攻防作戰中,俄軍都是笑到最後的一方。

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在收殮己方陣亡者遺體的同時,又能搜集到大量的烏軍陣亡遺體。

為何這麼說呢?

因為一般來說陣亡遺體都是自己收自己的,烏軍未能回收的己方遺體,一則是在防守狀態時陣地失守,遺體無法收回,比如庫爾斯克主戰場就是如此;

二則是在進攻狀態時,因為進攻戰果無法鞏固,後續又被俄軍打了回來,那麼先前陣亡的遺體也無法回收,就又落在了俄軍手裡,比如紅軍城西側戰場就是如此。

而烏軍目前能夠控制到俄軍陣亡遺體的情況,多是在挫敗其突襲行動後,後者沒有在短時間內又來搶攻,因此烏軍有時間來鞏固陣地,清理遺體。

比如之前扎波羅熱的俄軍第58集團軍進攻小托克馬奇卡,俄軍突擊隊最終未能控制村內陣地,而後續又沒有繼續發動攻擊,所以在村內陣亡的突擊隊員遺體,多數就被烏軍清理到了。

不過從俄烏雙方交換遺體的數量來看,烏軍清理到的顯然不多。

以2025年雙方的五次交換行動來看,烏軍交出的俄軍陣亡者遺體,分別為:

1月24日49具、2月14日45具、3月28日43具、4月18日41具、5月16日34具,以上總計為212具。

而俄軍在上述五次交換中交出的烏軍陣亡者遺體分別為:

1月24日757具、2月14日757具、3月28日909具、4月18日909具、5月16日909具,以上總計為4241具。

所以就2025年以來雙方交換陣亡者遺體的總體情況來看,大約是1:20,而且越往後懸殊越大。

尤其很明顯的是俄軍現在在“控數”,前兩次都是“757”,後三次則都是“909”。

相同的數據肯定不是巧合,而是俄軍在交換中表達潛台詞:它能夠輕鬆搜集到大量的烏軍陣亡遺體,所以能夠精準控制每次的交換數量,可以說這就是其對於掌握戰場的“顯擺”動作。

雖然這種潛台詞是俄軍用另外一種方式對烏軍的“喊話”,但對烏軍士兵本身,尤其是被收殮到遺體的陣亡者而言,起碼屍體交換回去是比較好確認死亡的,而確認死亡的話,至少家屬拿到撫恤金的概率會更大些。

這一點重要嗎?重要。

因為在戰場上烏軍還有大量的“失蹤”人員,實際上此類失蹤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陣亡了,只是還沒有找到屍體或者說根本不會再有屍體了。

比如在俄軍的伊斯坎德爾導彈、滑翔制導炸彈直接命中的區域,基本就不會有屍體留下了;還有些烏軍陣亡在林木線支撐點內後,俄軍未必會過來清理,所以屍體就留在其中無人收殮。

相較於這些情況,能夠被收殮後安葬,確認陣亡身份,家屬能夠得到撫恤,肯定是好不少了。

但戰爭是殘酷的,以俄烏戰爭的實情註定了有大量陣亡者無法被收殮,從而成為永遠的失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