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為何最終對華讓步?美媒公布內幕,新加坡前外長的預測成真

5月12日,中美雙方宣布互降關稅,為持續數年的貿易摩擦暫時按下“暫停鍵”。隨後,《華盛頓郵報》曝光了特朗普政府對華“讓步”的內幕,指出其妥協是國內選民壓力和經濟困境的結果,而中國通過精準反制和戰略定力成功應對了美國的極限施壓。更讓人關注的是,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的預測再次被驗證,他在當天就明確指出,特朗普迫切需要一份貿易協議來應對國內政治危機。

中美貿易戰的起因與演變

中美貿易戰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貿易不平衡”和“知識產權保護”為由,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試圖迫使中國在貿易談判中讓步。關稅政策不僅旨在縮小貿易逆差,還被寄希望於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卻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根據耶魯大學的數據,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在關稅政策全面實施後飆升至17.8%,為193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普通美國家庭每年因此增加的支出高達2800美元,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和企業信心。同時,中國通過市場多元化戰略和“雙循環”政策,逐步降低對美貿易依賴,並採取反制措施對美商品加征關稅。這場博弈從單邊施壓演變為雙邊對抗。

特朗普為何最終對華讓步?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僅未能實現預期目標,反而在國內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問題。以洛杉磯港為例,這一港口有三分之一的運輸業務因關稅衝擊陷入停滯。碼頭工人、卡車司機等藍領群體收入銳減,而這些人正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此外,製造業和農業也遭受重創。製造業產能利用率降至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而大豆出口因中國加征關稅,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滑落到22%。這些經濟問題直接轉化為政治壓力。

經濟困境導致特朗普的支持率急劇下滑。根據最新的數據,特朗普的支持率為43%,差評53%,對共和黨在2026年中期選舉的前景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反對聲音。多位共和黨議員公開批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認為其損害了美國經濟和黨的政治利益。《紐約時報》援引共和黨戰略家道格·海伊的話稱:“關稅政策正在反噬特朗普的政治根基。”

中國的反制策略:精準與多邊並舉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佔據全球90%的稀土精鍊產能。稀土是製造高端電子產品和軍工設備的重要原材料,例如每架f-35戰鬥機需要400公斤稀土材料。2023年,中國宣布對7種中重稀土實施出口許可制,直接打擊了美國軍工產業的供應鏈。這一舉措不僅令美國軍工企業面臨原材料短缺,也給特朗普政府帶來更大的壓力。

中國通過多邊合作進一步削弱了美國的施壓能力。歐盟重啟與中國的經濟對話,東盟加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日本等國拒絕與中國脫鉤。這些合作不僅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削弱了美國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

未來:全球化與博弈的走向

此次中美貿易戰的結果表明,單邊主義的經濟霸凌在全球化時代註定難以為繼。正如德國《商報》評論所言:“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非但沒有擊倒中國,反而讓世界看到美國的虛弱。”未來,任何試圖通過關稅政策實現經濟霸權的行為,都將面臨全球化趨勢的反噬。儘管此次中美達成了關稅互降協議,但雙方關係的複雜性並未因此消解。貿易問題之外的科技競爭、地緣政治博弈等議題,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新焦點。這場貿易戰為全球經濟提供了重要啟示:合作與共贏是唯一可持續的選擇。中國通過精準反制和多邊合作,展現了強大的經濟韌性,而美國的關稅政策則暴露了其短視性。未來,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利益平衡將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課題。

結語

特朗普對華讓步的背後,是一場經濟與政治、單邊與多邊的複雜博弈。選民壓力和經濟困境迫使特朗普妥協,而中國通過精準反制和戰略定力贏得了主動權。這場貿易戰的結果再次證明,在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面前,單邊主義的霸權邏輯註定失敗,而合作與共贏才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未來,中美之間的博弈仍將繼續,但這場貿易戰已為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提供了重要參考。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任何逆潮流而動的行為都註定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