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美國總統特朗普罕見表露出一份近乎急切的願望:他“非常樂意”訪問中國,並親口表示,願意就外交與經濟議題與中方領導人展開面對面會談。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一次對等性質的“互訪建議”,而是美國總統主動表達希望赴華。這在近年來中美外交互動中,實屬少見。
更令人玩味的是,特朗普還特意補上一句:“中美關係很重要。”
這句簡單陳述背後,藏着一場貿易戰難以為繼的沉重現實。重返白宮以來,特朗普屢屢表達希望與中方對話的意願,而在5月中美互降關稅之後,他更宣稱“可能在本周末通話”。如今,更是“願意親自登門”。外交辭令背後的弦外之音,已不止是姿態問題,而是戰略困局的反射。
關稅牌失控:特朗普打到最後,發現捏不動“軟柿子”
特朗普在這場全球貿易戰中的布局,本是分層而設。他最初的算盤,是“逐個擊破”:先挑一些容易妥協的小國開刀,再集中精力解決中、歐這兩塊“硬骨頭”。
然而,現實比劇本難演太多。近40天過去,美國只成功與英國達成一紙協議。其他“軟柿子”如日韓澳等盟友,卻在關稅問題上出人意料地強硬。中方則僅與美方互降關稅,並未簽署任何實質性協議。換句話說,特朗普的算盤落了空。
更令白宮焦慮的,是金融市場的反噬速度。美債市場在一輪輪加征關稅的消息中連番動蕩,風險收益率上揚,市場對經濟衰退的預期正在擴大。而每拖延一天中歐談判,美國經濟的承壓就更深一分。
特朗普最終不得不承認:“我們無法與所有國家達成協議。”言下之意,是準備放棄多線作戰,集中主力攻破幾個關鍵對手。
“200項協議”成笑談,華盛頓改口要發“關稅賬單”
白宮的轉彎之快,也堪稱教科書式示範。就在半個月前,特朗普政府還高調宣稱“即將達成200項貿易協議”,試圖營造遍地開花的假象。可如今卻改口稱,“將發信告知不合作國家‘在美國做生意需要付出多少錢’”,即通過稅率單方面施壓。
這番表態出自特朗普本人之口,財政部長貝森特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已被授權,於未來兩到三周內對“不願就範”的國家逐一通知。
至於那套所謂的“對等關稅”算法,更像是倉促間生出的政治工具,而非經濟模型:將美國對該國的貿易逆差除以從該國的進口額,再減去一半,便得出所謂“合理稅率”。不僅缺乏邏輯,更未考慮雙邊產業結構、貨幣政策和全球市場流動性。
這一算法甚至有些滑稽地與4月2日特朗普宣布的“解放日”掛鈎,彰顯其宣傳導向遠高於經濟現實。
談不成,就發稅;談得動,就登門
面對多線崩盤的貿易戰現狀,美國政府終於意識到,談不贏就打的策略,終究敵不過精力與人力的限制。他們開始大幅削減與非核心國家的談判議程,試圖集中力量搞定中歐。
此消彼長,原計劃“最後談”的中國,反而成了“必須儘早談”的頭號對象。這或許正是特朗普表示“願意訪問中國”的根本原因。
因為現在,他已經手中無牌可打。
周一,特朗普在談到中美貿易進展時,又突然語出驚人:“如果中國開放市場,這將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益。”此言被解讀為——他終於決定打出那張向來被視為“底牌”的“台灣牌”。
打這張牌,往往意味着談判到了盡頭,陷入僵局,而他急需製造一個籌碼。
普京無話、伊朗無果,特朗普只剩中國可談?
放眼更廣的地緣局勢,特朗普的“急”也並非孤立現象,而是戰線全線吃緊的投射。
俄烏方向,5月16日土耳其會談僅就戰俘交換達成有限協議,談判進展甚微。普京與澤連斯基均未親自出席。儘管特朗普仍對媒體放話“有信心”,但從現場代表談判的氣氛來看,和談希望極其渺茫。美方顯然無法指望俄烏戰場短期內帶來任何“外交突破”。
而在伊核談判上,美伊已進行四輪磋商,現階段停留在技術細節問題——也就是當初拜登政府與伊朗談崩的階段。對特朗普而言,這一局同樣沒有“馬上出成果”的把握。
如此一來,若不能在中國方向破局,特朗普的“100天政績”將顯得異常乾癟。關稅是他發起的,通脹是他催化的,如果連外交突破都難以兌現,那這屆白宮團隊的信用,就可能徹底失控。
北京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特朗普願意飛往北京,言辭誠懇,姿態罕見低調;但是否能如願以償,並非由他決定。
北京會不會給出訪邀請,關鍵取決於中方判斷——特朗普是否真有誠意解決問題,而不是又一次的“表演式外交”。北京不缺接待貴客的禮儀,而是早已厭倦空談虛招與反覆無常的政策反轉。
特朗普把對華作為突破口,某種程度上是在用最後的體面保住一場可能的潰敗。但對中國而言,若無法確保對等、可控、可信的成果,即便總統親自登門,也未必能開啟那扇門。
中美之間,從來不是誰放低姿態,就能先握手的博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