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威脅剝奪中國身份,中方挑明談判底線,特朗普口風又變了。
環球網消息,日前的國會山聽證會上,美國財政部部長貝森特在確認10日將舉行中美經貿會談的同時,威脅要剝奪中國身份,這番言論再次將中美經貿關係推向風口浪尖。
貝森特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由,重提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舊調。
發展中國家地位絕非簡單的標籤,而是關涉實質利益的國際貿易通行證。在世貿組織框架下,這一身份可享受平均低於發達國家15%的出口關稅優惠,以及關鍵產業5-8年的政策緩衝期。
美國此時重提這個話題,顯然不是突發奇想。追溯特朗普的首個總統任期,他就多次質疑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定位,這種論調如今借財長之口再現,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談判策略。
回看貝森特的發言透露出兩個關鍵信息:
其一,他刻意強調會談能否達成協議完全取決於特朗普的決定,這種將談判結果個人化的表態,實際上是在為可能的談判失敗預設免責條款。
至於重提“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實則是想在中美會談前給自己增加籌碼。
因為一旦中國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將直接面臨:中國企業的國際貿易成本的增加;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規則話語權的削弱,而且這將方便美國之後對華施加更高強度的關稅政策。
面對美方的輿論造勢,中國向來打的都是明牌,這次直接向美方亮明談判底線。
中國商務部明確划出談判底線:美方必須徹底取消單邊加征的145%關稅,這是重啟正常經貿往來的前提條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使用的是"取消"而非"降低","徹底"而非"部分"。就是明告美國,145%的關稅一點都別想留。
這直接否定了《華爾街日報》此前曝光的"關稅折半方案",據悉,特朗普政府內部正在考慮將對華關稅從145%降至50%-60%左右。
雖然白宮隨後否認了這一消息,但從特朗普此前的言行來看,這個數字區間很可能反映了其真實想法。去年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曾放話要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征60%關稅;今年他又兩次宣布加征20%關稅,4月更推出34%的"對等關稅"。這些數字疊加起來,正好落在50%-60%的區間內。
更意味深長的是中方代表團的行程安排。與美國財長專程赴瑞士會談不同,中國高層此行還包括與法國、瑞士的財金對話。這種"順道會談"的姿態,就是在告訴美國,別居高臨下的跟中國說話,中方不吃這套。
就在中方明確底線後,特朗普的口風出現明顯鬆動。他公開表示,對華145%關稅"已無上調空間,未來勢必下調",並樂觀預測此次會談將"非常友好",表示中方會獲得更多利益。
這種反常表態與其說是讓步,不如說是為可能的妥協鋪設台階。仔細分析可發現端倪:特朗普所謂"優雅方式推進",恰恰對應着中方"平等協商"的要求,而"中方獲益更多"的表述,則為後續降低關稅埋下了合理化伏筆。
在筆者看來,特朗普態度軟化的背後,是逐漸顯現的經濟壓力。
要知道,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對等關稅"設有90天暫停期,也就是在7月14日到期。而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全面影響,預計將在5-6月通過就業率、通脹等關鍵指標顯現出來。
這個時間節點與美聯儲利率決策周期高度重疊,目前,美聯儲已經連續三次拒絕降息,這更預示着經濟降溫風險正在累積。
所以說,當前正處於經貿博弈的關鍵窗口期。特朗普把時間拖得越久,美方承受的壓力就越大。
回望特朗普任內的多項政策博弈,從"政府效率改革"的虎頭蛇尾,到對烏政策的戲劇性反轉,都呈現出"高調開場、妥協收場"的相似軌跡。
如今在關稅問題上,歷史很可能重演。特朗普團隊內部對華立場的分歧,加上即將到來的大選壓力,都在削弱他持續強硬的能力。正如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最終讓步一樣,對華關稅政策的調整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但10日的瑞士會談很可能只是雙方試探性的首輪交鋒。考慮到特朗普政府的決策特點,任何重大突破都需要經過反覆拉鋸。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在核心利益上的立場不會動搖。美方若想真正取得談判成果,就必須放棄"極限施壓"的舊套路,在取消全部加征關稅等實質問題上展現誠意。否則,這場經貿博弈只會陷入更深的僵局。
其實當前的中美經貿博弈已超越簡單的貿易逆差爭議,演變為兩種發展模式的深層次較量。
美國試圖通過規則重構來維持其競爭優勢,而中國則堅持在維護核心利益的基礎上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改革。這場博弈的最終結局,不僅將決定兩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更將重塑全球經貿格局。
在這個意義上,即將舉行的經貿會談只是漫長博弈中的一個驛站,而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