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妥後24小時,李嘉誠打破沉默,做出罕見表態,港口不賣了?

5月12日,中美剛剛談妥,一起發布了關於日內瓦商貿會談的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將下調115%的關稅。

而就在同一天,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集團(簡稱長和)立刻發聲,明確表示他們的港口交易“絕不會在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

同時他們還強調所有交易必須經過法律和監管部門的批准,李嘉誠這啥意思?港口不打算賣了?

早不說話,晚不說話,偏偏等到中美會談結束,中國取得了階段性,甚至可以說是全面勝利之後,李嘉誠才悄悄地跳出來,發表了所謂“中立”的表態。

這種操作難免讓人覺得有點像牆頭草。

之前中央港澳辦已經發了嚴厲聲明,內地主流媒體也發了評論文章,香港前任三位特首還接連站出來嚴厲譴責暴力行為的時候,李嘉誠為什麼一直裝作沒看見,保持沉默呢?

早在4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對長和集團發出警告,明確表示不能繞過監管或者試圖逃避審查。

外交部也表態說,關於港口相關的事情必須嚴肅對待。不過,面對外界的壓力,長和集團一直沉默了十幾天。

然後,正好趕在中美緩和關稅爭端的關鍵時刻,長和終於開口回應,說他們的交易會嚴格按照法律和審批程序來辦事。

這個回應的時機選得很微妙,但實際上也說明,長和牽涉的港口項目背後,其實是中美之間更複雜、更深層次的一場博弈。

這筆港口交易,其實早在今年3月就已經曝光了。

買家是由貝萊德牽頭的一個財團,賣家是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賣的東西包括分布在拉美歐洲、非洲、中東等23個國家的港口網絡。

最讓人關注的,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個關鍵港口。

雖然這些港口看起來不起眼,但在航運圈裡,那可是調度的核心節點,誰掌握了,就等於能“發號施令”。

而李嘉誠這次出手的,絕不僅僅是一些資產,而是他過去幾十年親手搭建起來的“亞洲倉—全球運”物流大通道。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因為中美關係本來就很敏感,再加上特朗普當時還反覆強調,要向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隻收“服務費”。

所以,長和集團的這個動作,一度被認為是他給美國“遞刀子”,給了美國一個向中國航運產業和造船業發難的攻擊點。

如今,李嘉誠在中美關係緩和的時候突然開口,對港口交易的事情做了回應,這也從側面說明,長和集團的這筆交易,背後其實還是中美博弈的影子。

不過,有人指出,李嘉誠的回應並沒有明確表示“港口不賣了”,只是說“這事兒要是談不成,那就先放着”。

再加上他之前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來,他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家國情懷”,對他來說,哪兒能賺錢就去哪兒,賺不到就直接撒手走人。

對這樣一個完全以利益為導向的商人,大家也別抱什麼幻想,更別覺得他會帶着什麼“合作的誠意”來談事兒。

說白了,如果李嘉誠真心支持祖國,就應該果斷停止跟美國企業的港口交易,別抱着僥倖心理,指望國家會放寬政策。

俗話說得好,“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李嘉誠確實該好好想想這個道理。

消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