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側面、鈔票防偽,黑底色一便士,所以它叫黑便士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是由1840年5月1日在英國問世並5月6日正式發行和推廣使用的——小小的郵票背後,牽動得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固有觀念、習慣甚至秩序的重大改革。

比如收到信件或者包裹,現在的人們還能接受收信人或者收件人支付信件或者包裹的費用嗎?不僅不會,而且還會引起人們的警覺:大概率是有問題的。


【收信人付費】

19世紀上半葉,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在郵政方面仍然遵循傳統的習慣,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沒有預付費或者叫沒有附郵資憑證,而是由收信人支付費用。

再加上複雜且隨意的付費標準,比如一段距離有一個收費標準、不同的郡會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郵遞員會經常故意欺騙收信人,多收郵費,甚至私吞郵費。

這樣的代價就是工業文明雖然進步了、走在前面了,但社會綜合效率的提升卻一直落後於工業水平。


那時英國人寄一封信就要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寄信人不敢寄、收信人更不敢收,高昂且無法透明的費用,讓收入豐厚的國會議員們也受不了。

於是國會給了議員們郵件免費待遇,然後這樣的好事當然不會被浪費——議員們的親朋好友都很聰明,他們利用議員們的名義發自己的私人信件,最終的結局是令人哭笑不得的:1835年時,免費類的信件佔了郵政信件總量75%左右。

這就意味着這些負擔會更多地轉嫁給普通民眾,郵費只會越來越貴,成為腐敗的象徵之一。



而且,從1800年到1835年,英國總人口(均不包括殖民地人口)從約為1000萬出頭,一路飆升到約2300萬,人口增長了一倍多但郵局的信件投遞卻沒有增加。

郵費,既是一種國家福利,也是一項國家稅收,還是一個國家象徵——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此時顯得極為失敗。



【寄信人付費】

羅蘭·希爾爵士,既是一位貴族,也是19世紀著名的改革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在羅蘭·希爾的不斷演講和推動下,1839年8月17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實行均一郵資制的一便士郵資法和預付郵資制度。

簡單來說,均一郵資制的一便士郵資,就是取消了免費郵件(也就是議員會、貴族們的特權),主動降低郵資,並且英國本土範圍內的、重量在一定標準內的郵件,無論路程遠近,一律只收取一便士的郵費。

而預付郵資制度,就是取消了收信(件)人支付費用,改由寄信(件)人預付費。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證明寄信(件)人已經付過郵費?需要一個怎樣的憑證來證明呢?

羅蘭·希爾和他的助手通過調查分析後,採納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撰寫了《郵政改革:重要性及實用性》一文並呈遞給財政大臣。

其中最核心的三條就是:預付費、郵資統一低價為一便士(有限制條件的)、以某種標誌向公眾出售——而這種“標誌”也就是已付費的憑證,就是郵資憑證已付,也就是郵票。



為了把全世界第一種郵資憑證做到多數人滿意,英國議會決定集思廣益,向全國公開徵求對郵資憑證已付的意見和設計圖稿,不過到了1839年10月,2500多條的反饋中沒有一條是令多數議員滿意的。

這個時候又是羅蘭·希爾站了出來,他大膽建議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允許在郵資憑證已付(即郵票)上使用女王的畫像——此時20歲、剛剛即位僅2年的維多利亞女王欣然同意了。



【人人付費無特權】

經過許多著名設計師、雕塑家的一致同意,決定在郵資憑證已付(即郵票)上使用維多利亞女王15歲時的一幅側面畫像,同時加上最為重要的兩個要素:面值以一便士計量、使用黑色油墨印製底色。

另外,為了方便使用,會在背面刷上背膠,黏貼時只需要將背膠濕潤一下,就可以將郵票直接貼在信封上了。

經過議會和女王最終審核並批准後,世界上第一枚(套)郵票即“黑便士”就這樣誕生了——1840年5月1日正式印刷、1840年5月6日公開發售。



有意思的是,作為世界上第一枚(套)郵票上面,“黑便士”既沒有印上國家信息,郵票四周也沒有打好輪齒。

這是因為當時的郵票只有英國發明、創造並使用,所以沒有想過區分國家;至於郵票四周沒有輪齒,那是因為技術發明沒有完善——直到1862年,愛爾蘭人亨利·阿切爾發明了打孔機,給郵票打上了齒孔,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見的郵票模樣。



打孔機這項發明很重要,沒有它,給“黑便士”郵票分零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初版的“黑便士”是240枚郵票印在一張大紙上,分零時需要郵局工人用特製的長條形剪刀來分零。

“黑便士”郵票在1840年5月6日正式發售的時候,羅蘭·希爾悄悄來到英國倫敦泰晤士河邊的郵政總局觀看。回家後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郵票第一次在倫敦問世,郵局喧鬧異常。

第二天他繼續在日記中寫道:原來昨天一天就售出了價值2500英鎊的郵票。




【人類走過的印記永不消失】

這裡有個小小插曲,儘管歷史書上寫着“黑便士”郵票是1840年5月6日才正式銷售和使用,不過有個別郵局在1840年5月2日提前出售了“黑便士”郵票——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也屢見不鮮。

人們肉眼可以看見的是1839年,英國郵政受理信件只有約7590多萬件,人均一年只寄出了3-4封信,這裡面還有大量的免費信件。



相關的郵政改革執行後,“黑便士”郵票問世的當年即1840年5-12月份僅6個多月的時間內,信件就上升到16870多萬件,人均一年寄出了7-8封信,人人需要提前買好“黑便士”郵票並貼好。

郵票問世以後,收信人、收件人付費由常見變成罕見;電子郵箱和智能手機問世後,郵票慢慢退到歷史的角落;互聯網社交平台的不斷活躍以及未來人工智能的不斷成熟,又將淘汰掉什麼呢?其實,人類從來不會淘汰什麼,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類不斷進步的腳印,都是科技與文明不斷向前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