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典:美國“黔驢技窮”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典】

2025年1月13日,美國正式發布了最新的ai芯片出口管制新規,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科技競爭的緊張態勢。中國被列為第三等級,幾乎完全被封鎖在美國高端ai芯片的供應鏈之外。

這一政策的出台,標誌着美國以科技為武器的全球戰略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意圖通過限制先進技術的出口來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崛起。

然而,這一舉措暴露出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黔驢技窮”。從半導體到人工智能,過去幾十年美國憑藉其技術創新佔據了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但隨着中國等國家的科技迅猛發展,美國的“技術霸權”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固然表面上是一次針對中國的壓制性措施,然而隨着政策的逐步深入,邊際效應遞減的現象已然顯現。早期的技術封鎖對中國的影響或許深遠,但隨着中國技術實力的提升和全球供應鏈的逐步分割,美國對中國的打壓不僅難以奏效,反而可能會導致其自身的技術優勢日漸弱化。

一、美限制政策為什麼會邊際效應遞減?

邊際效應遞減意味着,每一次新的出口限制,雖然短期內可能製造出“技術壁壘”,但隨着全球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的快速迭代,這些限制的效果將會越來越微弱。在ai領域,全球化的產業合作和技術共享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美國試圖通過割裂市場來控制技術流動,但面對不斷壯大的中國科技力量,美國的“技術封鎖”已經從一次簡單的競爭手段,逐漸演變為一種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行為。

美國對中國實施的ai芯片出口管制政策,猶如一把雙刃劍。初看似乎能有效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飛速發展,但從長遠來看,政策的邊際效應正悄然遞減,甚至可能引發反作用力。

美國新的出口管制規定,將全球市場按技術依賴度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的盟友國可自由採購美國先進ai芯片;第二等級的國家在未來三年內獲得的限制額度是50,000個英偉達h100 gpu;而第三等級則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家,幾乎完全被切斷了高端ai芯片的供應鏈。這一看似精準的分層策略,實際上卻為全球技術競爭埋下了深刻的裂痕。

最初,這樣的封鎖無疑對中國等技術後發國家產生了相當的壓力。美國無論是憑藉英偉達、amd等行業巨頭,還是通過嚴格的技術審查和國際合作,都能在短期內遏制中國在ai領域的技術進步。然而,歷史反覆證明,技術封鎖總是存在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隨着時間的推移,技術進步往往伴隨着替代性創新的湧現。

正如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全球化不是可逆的,每一個封鎖的行為都會激發出技術新生力量。”中國在被制約的同時,也在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逐步突破高端ai芯片的設計與生產瓶頸。正如美國歷史上對蘇聯的技術封鎖最終激發了蘇聯自己的航天計劃,中國的科技企業也在“封鎖”中找到了突破口。

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替代問題,更是中國產業生態和全球技術格局重塑的催化劑。中國的“寒武紀”、“飛騰”等國產芯片正在迅速崛起,逐漸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與此同時,中國還通過與其他新興市場的技術合作,逐步降低了對美國技術的依賴。例如,東南亞、拉美等地區在逐漸成為中國ai技術的受益者。這些國家不再僅僅依賴美國的高端技術輸入,反而加速了自主研發的步伐,推動全球技術生態的“去美國化”。

“寒武紀”芯片和“飛騰”芯片

隨着全球化技術合作的加深,“小院高牆”式的封鎖策略已經變得越來越脆弱。美國試圖通過限制高端ai芯片和關鍵技術的出口,打造一個封閉的科技供應圈,將中國及其他“非盟友”國家隔離在外,進而控制全球高端技術的流通。然而,這種策略的效果逐漸衰減,全球技術流動的趨勢更加強烈。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不斷深度融合的今天,美國無法有效控制全球技術的流動。在芯片製造、ai技術和大數據等領域,全球化合作已經成為無可逆轉的趨勢。

全球科技公司對此有着深刻的認識。英偉達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的新管制政策“過度擴張”,不僅會影響到高端ai芯片的出口,還將波及到許多消費級產品的技術流通。甲骨文公司高管也警告,這項新規可能成為美國科技行業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政策之一,直接將美國公司的全球市場份額縮小了80%。

這是一個直指美國技術霸權現狀的警示——即使是美國自己的科技巨頭,也開始對這種封鎖政策發出不滿。它們深知,技術的隔離和封鎖並非長久之計,反而會削弱美國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美國這種戰略的複雜性和碎片化特徵,註定了它的實施難度。隨着出口管制政策的不斷升級,美國政府試圖將ai芯片出口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這一多層次的管制結構不僅增加了全球企業的合規壓力,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貿易中的不確定性。

正如華爾街日報曾經指出:“美國在全球市場中的技術壟斷地位正被逐漸削弱,這種碎片化的政策只會催生更多的技術自主和本地化發展。” 各國在面對複雜的國際規則時,往往會加速本土化技術的研發和創新。美國的封鎖策略,反而加速了全球技術的多極化分布和技術力量的重新洗牌。

此外,美國對人才和投資的管控同樣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美國通過限制中國學者和技術人員的入境,以及對中國企業進行投資審查,企圖通過封鎖人才流動來進一步控制技術傳播。然而,這一政策也正遭遇着越來越多的反彈。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在ai和半導體領域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逐漸成熟。大量的頂尖科研人員和技術專家開始紮根本土,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力。這種人才流動的內生性加強了中國在技術研發上的自主性,也讓美國的封鎖策略愈發顯得力不從心。

技術封鎖的邊際效應遞減,不僅讓美國在全球技術博弈中逐漸失去優勢,也促使了全球技術合作模式的重構。如果美國繼續依賴“圍牆”策略,試圖通過封鎖來維護其科技霸主地位,最終只會加速其自身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孤立。

正如知名科技評論家凱文·凱利所言:“科技的進步永遠無法被關進籠子,它是一股無法遏制的力量,最終會突破所有的邊界。”美國的封鎖政策,將迫使全球更多國家和企業在技術上形成獨立的創新生態圈,進一步推動全球科技領域的“去美國化”。

未來的全球科技競爭,將是創新、合作與共享的競爭,而非單純的封鎖與對抗。美國若繼續在技術封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將陷入“黔驢技窮”的困境,而中國等新興國家則將抓住這一機會,帶領全球進入一個更加開放、多元的技術時代。

二、技術冷戰中的市場分割和合縱連橫

在當今全球技術博弈的舞台上,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冷戰”對立,而是一場多方勢力交織的“技術冷戰”。美國試圖通過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將全球市場劃分為不同的陣營,試圖將中國及其他對其構成挑戰的國家排除在核心技術供應鏈之外。然而,正如技術的本質是無國界的,這種劃分反而加速了全球市場的碎片化和分裂,推動了“區域性自給自足”技術生態的崛起。

這種“分裂”已經成為了全球技術生態的常態。隨着美國加強對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封鎖,全球市場的“割裂”開始加速,科技創新的地域性差異愈發明顯。在美國與其盟友的圈子內,一方面,美國依舊試圖通過控制高端技術如ai芯片、雲計算平台等核心領域的供應鏈,鞏固其技術霸權;而另一方面,中國、歐洲、東南亞甚至中東等地區,正以更加獨立的方式構建自己的技術壁壘,逐步發展起自給自足的技術能力。這不僅僅是貿易政策的變化,更是全球技術競爭格局的深刻重構。

· 分裂的市場與碎片化的創新

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尤其是在高端ai芯片領域,將不同國家劃分為“三個等級”,並試圖通過限制技術的流動來控制全球市場。這一策略短期內或許有效,尤其在核心技術領域能夠阻斷對手的進步,但長期來看,它卻加速了全球市場的碎片化。全球科技公司正在不得不根據不同的政策環境,制定符合當地規定的“區域性”戰略。從ai芯片的設計與生產,到數據中心的建設與雲計算平台的開發,各國都在追求“自主可控”,尤其在數據安全和技術主權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地區傾向於推動本土技術的獨立發展。

例如,中國已經通過“寒武紀”和“飛騰”等國產芯片逐步替代了美方的技術依賴,並在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形成了強大的內生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歐洲的“數字主權”概念也在逐漸成形,歐盟通過《數字服務法案》等法規,旨在推動歐洲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權,不再僅僅依賴於美國的技術支撐。這種自給自足的趨勢正以區域為單位,逐漸從全球技術生態中分裂出來,導致技術創新的“碎片化”局面日益嚴重。

歐盟委員會在2024年2月16日發表公告宣布,歐盟《數字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將於17日正式在所有網絡平台生效。該法案涵蓋社交媒體審核、電商廣告推送以及打擊假冒商品等多個方面,旨在確保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

與此同時,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區的技術力量,也在逐步崛起並尋找自己的獨立發展路徑。例如,新加坡、印度等國正在加速投資高端技術產業,形成與美國相對獨立的技術發展圈。這些地區在全球技術供應鏈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逐漸擺脫對美國高端技術的單一依賴,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


· 美國無法統一盟友的陣營:技術冷戰中的“力量失衡”

然而,美國試圖通過一系列出口管制與技術壁壘,將其全球盟友納入同一陣營的戰略,卻並非如它所願。雖然美國與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確實在一些高科技領域有着緊密的合作,但在具體的政策執行層面,這些國家並不總是與美國保持一致,甚至有時出現明顯的分歧。尤其在技術領域,這種分歧更加明顯,許多國家開始尋求更加獨立和多元化的技術合作路徑。

首先,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監管態度顯著不同於美國。歐盟在制定ai相關政策時,更加註重技術的倫理性、公平性與透明性,而非單純地將其視為國家安全的工具。歐盟對美國主導的ai管制措施逐漸表現出抵制情緒,因為歐盟認為這種管制政策過於政治化,容易破壞全球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基礎。正如歐盟內部一位高級官員所言:“技術發展不應被狹隘的政治目標所綁架。”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可能會與歐盟推動的“公平競爭”法規產生衝突,從而引發政策的摩擦和博弈。

在亞洲,尤其是日本和韓國,情況同樣複雜。儘管這兩個國家與美國有着長期的技術合作關係,但它們在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上,往往採取較為靈活的政策。日本和韓國都在半導體、ai、5g等技術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其技術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舉足輕重。

因此,面對美國的壓力,這些國家並未全盤接受美國的技術管控政策,而是通過調整對美策略和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在全球市場中尋找更多的選擇空間。日本與中國之間在半導體領域的合作關係,便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儘管美國要求日本限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但日本仍堅持在某些領域與中國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

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生產的重要中心,其技術產業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美中之間的選擇變得愈加微妙。雖然台灣在某些技術領域依賴美國的先進技術,但在全球供應鏈中,其重要性不可忽視。台灣的台積電等企業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導地位,使得它在面對美國的壓力時,有着更多的談判空間和選擇權。

拜登簽署法令簽署ai相關法令 資料圖

· 技術合作的非對稱性:美國的主導地位逐步遭遇挑戰

事實上,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並未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一個統一戰線,反而加劇了全球科技產業的“非對稱性”與“碎片化”。雖然美國在某些領域仍保持技術優勢,但其他國家和地區通過自主創新、國際合作,逐漸追趕並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在全球科技生態中的主導地位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隨着全球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歐洲、亞洲、拉美等地區已經不再單純依賴美國的技術輸出,而是加速了自己的本土化創新和技術生態建設。美國的“技術冷戰”策略雖然暫時能夠通過出口管制強化其技術優勢,但這種策略卻無法阻止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獨立發展的技術鏈條。全球科技競爭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美國如果繼續依賴技術封鎖和管制,最終只會加速全球技術創新的多極化發展,而它自己也將從中失去主導地位。

未來的全球技術合作將不再是簡單的“統一戰線”,而是由多個技術圈相互交織、競爭、合作的多元化格局。在這個格局中,美國的“盟友”並非永遠鐵板一塊,各國將根據自身的戰略利益和技術需求,調整其技術發展路徑。全球科技的未來,是一個多方博弈、相互連接卻又相互競爭的複雜網絡。

三、大統合、大團結、大開放

在全球技術分裂加劇、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在這場大規模的技術冷戰和市場分割中逆勢而上,實現科技和經濟的大發展,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面對美國主導的技術封鎖和多方力量的分裂,中國並沒有選擇在這一技術冷戰中單打獨鬥,而是採取了大統合、大團結、大開放的戰略,通過內外兼修,構建起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開放合作網絡,逐步突破技術封鎖,推動經濟騰飛。

· 大統合:匯聚國內力量,強化自主創新

在技術冷戰的局面下,自主創新是突破封鎖、實現長期發展的關鍵。中國深知,要在未來的全球技術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必須從國內基礎建設入手,迅速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推動從核心技術到應用領域的全面創新。

“自主可控”並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中國在面對技術封鎖時的實際行動。從芯片設計到操作系統,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積極推動在關鍵領域的自主研發。例如,“寒武紀”、“飛騰”芯片的崛起,標誌着中國在ai芯片領域逐步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華為在5g領域的技術突破和技術專利積累,更是讓中國在全球5g賽道上佔據了至關重要的戰略位置。

中國在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領域的快速進步,背後是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和科技資源的大集中。自2020年以來,中國不斷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從政策引導到資金扶持,從科研平台建設到人才培養,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在國家層面推動各類科技資源和力量的匯聚,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合力。這種大統合的力量,不僅能夠突破當前的技術封鎖,更為未來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也為中國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產業基礎使得許多創新能夠在國內先行試驗、快速應用,再推向國際。5g、ai、自動駕駛、數字貨幣等新興領域的技術應用,正是中國通過國內市場的試水,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與產業數據,這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不可忽視的競爭優勢。


· 大團結:強化全球合作,構建開放共贏的技術生態

在面臨全球市場分割和技術封鎖的壓力下,中國並未選擇孤立自守,而是主動尋求與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與共贏。通過“大團結”戰略,中國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網絡,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形成了跨區域的技術合作平台。這一戰略的核心,是通過技術輸出和國際合作,幫助其他國家提升自主技術能力的同時,也為中國自身的技術企業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與歐盟、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合作中,中國不僅提供技術援助,還通過共同研發、技術共享等形式,實現雙贏。特別是在ai、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中國積极參与全球合作,並通過技術輸出,逐步提高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例如,中國企業在非洲和拉美的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支付、智能物流等領域的成功實踐,不僅為中國技術企業帶來了收益,也加深了與這些國家的技術合作,推動了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技術影響力的擴展。

這是2019年2月15日拍攝的肯尼亞加里薩光伏發電站(無人機照片)。在肯尼亞東北部加里薩郡,由中國企業承建的東非最大光伏電站加里薩光伏電站有效解決了當地用電短缺問題,持續為當地民眾提供清潔電力,為肯尼亞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新華社

與此相對的是,中國通過與俄羅斯、巴西、印度等金磚國家的合作,進一步推動了多邊主義和多極化全球合作的技術聯盟。在5g、ai芯片、量子通信等領域,中國與這些國家共同推動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技術應用的落地,逐步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為全球科技發展注入了更多的動力。

特別是中國在亞洲地區的技術合作,已經從單純的“購買”轉變為“共同研發”。中國不僅僅是先進技術的消費市場,更逐漸轉型為全球創新的重要源泉。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中國在全球技術創新體系中的“橋頭堡”角色,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與發展機遇。

· 大開放:融入全球,推動技術流動與人才交流

在全球技術大分裂的背景下,中國深知開放與合作是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大開放戰略使中國不僅加快了技術進口和引進,還進一步加強了與全球創新生態系統的深度融合。通過不斷擴大開放,中國在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和資金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中國的科技公司,尤其是如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早已不滿足於僅僅在國內市場的擴展,而是紛紛走向全球。華為在全球5g技術標準的制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阿里巴巴通過螞蟻金服在國際市場的擴張,騰訊通過投資併購國際公司等方式,不斷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並且通過與全球企業的合作與競合,進一步加速了中國技術的全球化布局。

人才流動與知識轉化也是中國大開放戰略的核心要素。面對國際技術人才的競爭,中國不斷優化人才引進政策,不僅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進入中國,也鼓勵國內人才走向世界。中國的“雙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正通過國際合作、聯合研究等方式,搭建全球科研平台,推動全球科技資源的流動與共享。人才的交流與知識的碰撞,不僅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進一步推動了全球技術進步的共贏局面。

· 實現大發展:從分裂到統一的超越

中國在全球技術冷戰的背景下,選擇了通過大統合、大團結、大開放三大戰略,形成了內外兼修的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匯聚國內資源,強化自主創新;通過擴大國際合作,推動技術流動;通過引進人才,構建全球技術生態,中國正在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中國並非在大分裂中孤立自守,而是在分裂中尋求統一,在隔離中實現開放,在困境中獲得超越。 未來的全球科技競爭,將不再是單純的零和博弈,而是多方力量共同推動創新發展的多極化格局。在這個新格局下,中國不僅能夠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還將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之一,迎來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新時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