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公務接待合規,以公開為基層減負

“某縣政府直屬部門2023年國內公務接待超過300批次,平均每個工作日需接待1次以上”,日前,央視網記者在部分區縣採訪時,不少基層幹部向記者倒起公務接待的“苦水”,傾吐接待不周的焦慮、接待費用的尷尬、接待標準的無奈以及接待次數的茫然。

報道似乎呈現的只是一地的現象級問題,個案的針對性或有不足,但從輿論反饋看,相關情況似乎有一定的普遍性。外界感嘆,怎麼會有那麼多公務需要接待?一個縣區、一個鄉鎮,作為相對基層的國家治理單元,工作人員疲於應付來自上級各部門、看起來師出有名的各種檢查、調研、考察和督察,來時一堆人,吃時人一堆,到底能不能發現真問題暫且不說,卻結結實實暴露出公務接待這種久治不愈的制度性頑疾。

從社會治理到行政監督,再到區域、部門的交流學習,跨區域公務行為有其必要性,但並不一定會產生接待問題。相當一部分公務完全可以在工作時間內完成,接待可能就只是某種可有可無的配套待遇。十八大以來,中央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規定對無公函的公務活動不予接待;2013年10月出台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更是從用餐陪同人數、用餐次數等多方面提出非常細緻、明確要求,為公務接待畫出紅線。

《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要求,縣級以上地方黨委、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價格等實際情況,按照當地會議用餐標準制定本級國內公務接待工作餐開支標準。而普遍人均幾十元的餐標又似乎被公務接待雙方都認為“很難安排出一桌像樣的接待餐”。公務接待強求“成桌”、上檔次,此類鋪張慣性必須得想辦法遏制住。

倒逼公務接待合規,首先就需要自上而下一同摒棄那種“盒飯拿不出手”“必須擺一桌”的陳腐思維,讓厲行節約真的貫穿公務行為始終。據西部某縣機關後勤服務中心的公務接待數據,2023年公務接待總量270餘次,公務接待總費用82萬餘元。從公務活動的內容來看,迎接上級檢查、調研兩類活動的數量排名前列。可也就在202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還曾出台專門性指導意見,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要求兩個以上部門對同一監管對象實施不同行政檢查,且“可以同時開展的”,要求原則上應實行跨部門聯合檢查。

自此之後,“綜合查一次”制度實踐在各地陸續鋪開,不過這種操作所輻射時間段、綜合度依然存有騰挪空間。每個月隨便幾個單位就聯合來一回的檢查,客觀上可能並不足以從總量上降低頻繁檢查給接待部門造成的壓力。

公務接待有人力重擔,更有經濟壓力。地方公務接待作為“三公”經費的一部分,接受人大預算監督本身是題中之義,而人大監督的剛性運作,對接待經費的嚴格審查、把關乃至否決,也可能形成對降低公務接待水準的某種制度倒逼。

不僅如此,依託中央“無公函的公務活動不予接待”的剛性要求,對於公務接待過程中生成的公共審批、報備信息,也不妨考慮以信息公開的方式,督促接待方、被接待主體雙向主動公開,誠懇接受社會監督。特別是一些檢查、督察類公務活動,本身就有以公告方式徵集線索的措施,增加信息公開容量,同步將公務活動的住宿餐飲標準公之於眾,來接受公眾監督,也與基層年度向人大報賬信息形成呼應,用徹底的信息公開謀求公務接待乃至公務活動的透明可視,以公開為基層減負,也以透明為公務活動正名。

公務接待一條繩,攸關人大預算監督、執法監管模式迭代以及政務信息公開等現代權力全鏈條運行邏輯,值得系統籌謀、協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