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走上“委員通道”接受記者採訪。
倪閩景
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能成為大科學家?倪閩景談到,創新沒有天選之人,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有的看起來很聰明,有的看起來很笨拙,但他們都有三個共同特質:第一是非常自主,具有行動力。第二,對某個領域特別有興趣且專註。形成了超過常人的知識富集和能力特長。第三特別有韌性能堅持。無論考試好壞,都能培養這三個素養。這是教育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倪閩景介紹,這些年,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近12年,科學素養的比例翻了3倍。全國政協推出了委員科學講堂,許多院士和知名科學家帶頭進行科普。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到中小學兼任科技副校長,越來越多的孩子通過項目化學習愛上了科學。未來人工智能將讓每個人有更強大的創造力,讓每個行業變得都像科技行業。所以全球的科學教育正朝着為創新而學轉向。
倪閩景說,創新來自於多樣的大腦和行動。打一場籃球,練一次合唱,做一次家務和參加科創比賽都在塑造孩子多樣的大腦。增強心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它們都在為塑造創新人才增加可能性。“我想對科學教育的老師講,不要僅僅做習題,在黑板上講解習題,實驗探究才是科學,動手實驗最能塑造科學大腦。”
“手是人的第二大腦。”倪閩景說,科學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萬物皆可研究,哪怕是農村地區也充滿了科普的資源,每一塊泥土、每一朵鮮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科學探索的好機會。
倪閩景想告訴家長:“孩子小時候不要只背唐詩,女孩也應該閱讀科普繪本,傾聽科學家的故事。不要只玩洋娃娃。給她一些科學玩具。將來成為居里夫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拆除了家裡的家用電器,您需要高興,因為這種孩子現在非常難得。最好在家製作一個小的科創角,讓他盡情拆玩。更希望大家都能來科技館,科技館是激發孩子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金色搖籃。”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郭宇 責編 馮玲玲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