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輕女,應該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思維了,大鍋飯年代早已過去,男人也不是社會主要勞動力,沒必要太過去在意孩子的性別。
現在很多人都看開了,認為女孩男孩沒什麼所謂,只要好好培養他們長大就行了,有一顆感恩的心,女孩也不會輸於男孩。
事實也確實如此,如今贍養父母的女兒不知有多少,女兒也能承擔相應的責任,何必糾結那麼多。
可依然有少部分人,他們會覺得兒子是自己的底氣,還能傳宗接代,女兒終歸是別人家的,後代不跟自己姓,本質上就把女兒當外人。
類似這樣的思想,在有些地區還是相當嚴重,祖祖輩輩相傳,非要生一個兒子不可,如果身邊人沒有兒子,還會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重慶有這樣一戶人家,兩個老人年輕時生了三個女兒後,沒和其他人一樣,為了兒子繼續拼四胎。
後來就成了附近人的笑話,話里話外換都帶着嘲諷,覺得他們家絕戶,女兒嫁出去了,這個家就沒人了。
看似說的是實情,但鄰居卻不知這些話傷人,三姐妹從小到大,各種各樣的議論之聲不絕於耳,更能讓他們幾個人發奮圖強。
三姊妹刻苦讀書,最後個個都考上了大學,也有不錯的工作,後面也都找到了很好的婆家。
如今幾姐妹都長大了,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商量決定給父母從新蓋棟樓,大家回去的時候,也可以有一個地方住。
三姐妹一拍即合,就給錢讓父親蓋了房子,以往被別人說絕戶,就是要給父母爭口氣,讓他們知道,女孩一點也不比男孩差。
房子建好後,又臨近春節,三姐妹約好一起回家見父母,看到他們幾姐妹風風光光的返鄉,鄰居又誇她們有本事。
從小就被別人議論,現在那些人又回過頭說好聽的話,相信換了任何人都會嗤之以鼻,就當他們是一陣風。
據其大女兒描述,父母養育我們三個吃了很多苦,從小一直忍受別人的白眼,就因為我們家沒有男孩。
也許正因為他們的鄙視,還有各種各樣的言論,讓我們幾姐妹深知,長大後一定要混出個人樣來,回饋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現在我們幾個過得都還行,都在城裡買了房,搶着接父母去住,可他們就喜歡住在農村,後來我們就商量在老家建棟房子。
一方面是父母有得住,另一方面也是保住父母的念想,老宅是根,父母永遠都無法割捨,我們回家還能有一個地方住。
與其勉強他們去城裡,還不如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離得也不算遠,我們幾個也可以隨時回家。
以前嘲笑我們家的那些人,他們家是有兒子,有好幾戶人家,他們的兒子跟我們幾姐妹差不多大,三十五六都還沒有結婚。
我的爸媽雖然只有三個女兒,我們長大後都沒有讓他們操心,生活過得也還算順利,工作順心家庭幸福。
看這名女子的描述,也可以說得上經過循環了,曾經那些人認為他們家只有女兒,將來就是絕戶,話里話外都是嘲諷之意。
現在也還是那批人,兒子長大後去不上媳婦,誰才是絕戶,似乎已經是一目了然。
很多人可能有一種心理誤區,認為兒子就有底氣,卻不知經濟社會,錢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只要把日子過得比他們好,沒人敢對你嘰嘰歪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