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軍費開支輸血,丹麥政府通過立法,“300年歷史公假”成犧牲品

在西方國家自行創造的輿論中,歐洲似乎已完全沉浸在安全威脅之中。西方國家頻繁談論歐洲的安全問題,彷彿已經成為輿論的主旋律。這種言之鑿鑿的說法也導致歐洲國家對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擔憂,例如北約要求各國提高軍事能力。舉例來說,德國最近增加了軍工生產線,以生產大量炮彈,聲稱可“供應全球”。



在強調“軍事保安全”的氛圍下,丹麥政府採取了一項決定,將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公共假期稱為“300歷史公假”作為犧牲品,以資助國防開支。據環球網報道,丹麥政府此前提議採取各種措施以增加國內稅收,以滿足北約設定的國防支出比例要求。因此,政府決定取消“大祈禱日”,允許工人在該日繼續工作,從而為國防開支提供額外的超過4億美元。



顯然,丹麥已將“大祈禱日”視為軍事犧牲品。然而,這個傳統已經存在了300多年,已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因此,當丹麥政府宣布這一消息時,成千上萬的丹麥居民走上街頭,進行了大規模抗議。他們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生活受到“未知威脅”和軍事開支的影響。這些抗議者聚集在國家的政治中心,高聲疾呼稱丹麥政府正在變成“軍事補貼基地”,在用丹麥公民的納稅資金供應北約的“軍事壟斷”,這被認為違反了丹麥法律,同時也損害了所有丹麥公民的利益。



然而,丹麥政府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丹麥首相指出,取消這個公共假期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而且可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對公民的影響有限。因此,她表示:“多工作一天並不成問題”。隨後,丹麥議會召開了專門的會議,政府提案以壓倒性的多數獲得通過,廢除了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公共假期。丹麥為了提前完成北約設定的軍事目標,將這一歷史悠久的假期視為犧牲品。



必須承認,這些行動表明丹麥已經受到北約“戰爭洗腦”,認為自身和整個歐洲都正面臨威脅。然而,實際上,這種觀念是由北約灌輸的。僅在幾周前,北約高級官員呼籲成員國,稱烏克蘭衝突的影響僅局限於某一範圍,但其背後代表的衝突確實嚴重,甚至已經威脅到歐洲安全。北約高官稱俄羅斯已經顯露出“嚴重的戰爭傾向”,因此所有國家都應提前做好準備。北約官員所說的“提前準備”是指所有成員國立即增加國防支出佔比,提前完成任務,同時擴建武器和彈藥生產線,以確保北約的“軍事壟斷”。這是北約不畏威脅的核心目標。

在這種“戰爭宣言”的背後,丹麥取消了公眾假期以提高國防支出。事實上,丹麥只是眾多北約國家中的一個,其他國家也在採取類似的舉措,比如德國不僅提高國防開支,還增設了炮彈生產線。根據北約國家的計劃,這是確保安全的唯一途徑。但在全球公眾看來,北約國家的舉措似乎是在升級衝突。這些國家增加的軍事支出,以及德國新增的炮彈生產線,有些將用於支援烏克蘭。北約國家提供的武器雖然看似免費,但實際代價遠遠超出想象。一旦烏克蘭獲得這些武器,他們必須堅決地與俄羅斯交戰。然而,在俄羅斯軍事裝備面前,烏克蘭士兵基本上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就像在巴赫穆特的戰鬥中,烏克蘭軍隊遭受了嚴重損失,即使用士兵的生命填補也難以守住要塞。綜上所述,北約國家目前提高軍事支出的行動,根本目的是加劇衝突,讓俄羅斯無法退出。同時,這也表明北約根本沒有解決衝突的和平意願,而是在利用衝突滿足自身的軍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