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5日,德國關閉了國內的最後三座核電站。
這意味着德國從此核電站數量清零,將全面淘汰核電。
預計德國這三座核電站設施的拆除需要 15 年時間,並且計劃會將高放射性廢物深埋在地下。
事實上,德國是最早開始使用核電的國家之一,1957年就開始在西德興建核電站,比當時最早使用核電的前蘇聯只晚了三年。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一共建造了35座核電站和40個核反應堆,
當時的德國人認為,核能發電不會產生煤渣,也不會排放污染氣體,而且發電效率高,所以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綠色清潔能源。
但是隨着一起又一起核電安全事故 引起了德國環保組織的擔憂和反抗。
從1979 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約20萬人被迫撤離當地。
再到1986 年切爾諾貝利發生核事故,上百萬人受到核輻射影響。
德國開始逐步淘汰核電設施, 2010 年當時的總理默克爾宣布將國內的17 座核電站使用年限規定至2036 年。
結果第二年,日本因地震和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核事故,德國政府出於安全風險憂慮,緊接着又制定了一份立刻棄用核能的決議,打算逐步關停境內的17座核電站。
但在2022年面對俄烏衝突的爆發,由於擔心國內能源短缺,德國政府又決定將三座核電站的運營時間最後延長到2023年的4月15號。
有人要問了現在關閉了核電站,德國的電力能供的上嗎?
目前來看,核電僅佔德國用電量的5%,剩下的是煤炭、風能、燃氣、太陽能以及生物質能和水力發電。
所以核電停用後,對德國的用電影響並不大,很容易用其他方式來替代。
其實關閉核電站的做法和任何的政治決策一樣,很難說是明智還是不明智。
只能說德國人在對待人身健康上是非常謹慎的,
而且德國為了實現保護氣候的目標,計劃在 2030 年關閉部分燃煤電廠,到 2038 年將結束燃煤發電,德國的目標是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
所以近年來,德國正在加快布局氫能產業,德國聯邦政府計劃投資90億歐元來促進氫的生產和使用;德國已經與加拿大、阿聯酋和納米比亞等多個國家簽署了氫能合作協議,來進一步推動氫能多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