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奇葩“穿衣稅”:胸部越大,稅越高,交了錢才能穿衣服!

閱讀文章前,煩請您點擊“關注”支持一下,這樣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及分享,又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支持!

引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稀奇古怪的稅收項目是數不勝數的,比如說1615年,英國國王下達命令——對撲克牌徵收稅款!是不是很難相信?

國家竟然壟斷了黑桃A的印刷使用版權,只要是生產印刷撲克牌的廠家,都要向國家繳納大量的稅收,所以撲克牌成為了只有貴族才能享受得了的娛樂活動。

更可笑的是,沙俄彼得大帝也推出了一種更奇葩的稅目,名為“鬍子稅”。

作為一國之君,彼得大帝非常不喜歡俄國男子留長鬍子,因此才推出了這種奇葩的稅收,只有繳納了高額稅款的男子,才能繼續留鬍子。

類似於此的荒誕稅收名目,在人類的歷史中是非常多的,然而咱們要聊的這個稅收項目,卻徹徹底底的打破了人類的三觀!

印度曾經收過一種稅——胸稅,而且胸部越大繳稅越高!

是不是沒法理解?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存在了數千年的種姓制度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他們的文化是非常繁榮,非常悠久的,早在公元前1200年,咱們中國還處於商朝的時候,雅利安人便已經抹滅掉了古印度文明。

這裡的古印度文明指的是處於游牧狀態的游牧文明,而雅利安人早已是標準的農耕民族,這樣的軍事打擊就相當於降維打擊了。

消滅了古印度游牧政權後,雅利安人為了自己的長治久安,便發明了種姓制度,他們將老百姓劃分成了4個級別。

最高等級的階層叫做婆羅門(神族),這是專屬於雅利安人的階層。只有這個階層可以從事神職工作,他們不需要繳納任何稅收,無論犯了多大的罪,也不會被判處死刑,最多就是被流放而已。

當然了,婆羅門貴族的流放,肯定不是清朝時期的流放寧古塔

婆羅門之下的第2階層叫做剎帝利這一階層的職責便是掌管國家軍隊、政府,並且負責保護婆羅門,像國王、武士、地主、政府官員等階層都屬於剎帝利。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連國王都只是剎帝利級別的,由此也能看出神族婆羅門的身份有多麼崇高了。

第3個階層叫做吠舍他們大都是從事基本勞動的底層百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民、小商販,以及教師等職業。

按照各國封建歷史的習慣來說,農民的地位就已經不算高了,但是在印度,還有一種更低的存在,他們的身份甚至都不如農民,這些人叫做“不可接觸者”!

第4個階層為首陀羅(也稱賤民達利特人)。因為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印度的很多人是被認為有污染的。

他們決不能與高等種姓的人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甚至不允許進入寺廟以及使用公共交通,哪怕是在馬路上行走也不行。即便要在馬路上行走,首陀羅們還要及時清理好自己行走過的地方。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的話,位於第4階層的首陀羅,其實就是一些奴隸,而且還不是大地主大貴族的奴隸,而是普通農民、普通商販的奴隸,他們的社會地位低到無法想象,生活情況也是凄慘無比。

在那個時候的印度,高等種姓與低等種姓明明都是人類,但彷彿已經變成了兩個物種,高等種姓們為了維護自己的高貴,穩定自己的統治,對低等種姓的壓迫與剝削已經到了無法想象的程度。

那麼他們是如何壓迫剝削的呢?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便是苛捐雜稅!

“穿衣稅”(胸稅)的產生

我們在看一些印度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出身貧寒的男主們,大都不會穿上衣,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他們為了展示自己強壯的身材,其實不然,因為在那個年代的印度,底層百姓是不允許穿上衣的。

征服了古印度文明的雅利安人是白人,他們的皮膚白皙,很好辨認,但是印度本土居民的膚色卻是偏黑色的,在本土居民裡面還分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三個階層,那麼該怎樣簡單直白的區別出各個階層呢?

自然是從穿着入手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也是普遍存在的,就好比說古代官員們的穿着打扮,出門時乘坐轎子的規格標準,哪怕是死後的墓葬規格,都有着明確的限制和要求。

尤其是衣服的穿着打扮,甚至是衣服的顏色,要求更是無比的繁雜。當然了,我們做的比較文明,但是印度做的就比較簡單粗暴了。

衣服本身就是一種財富的象徵,在印度,穿衣服是高等種姓才能享受的特權,像吠舍以及首陀羅(不可接觸者),大都是不被允許穿上衣的。

這種制度最早出現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印度的特拉凡柯爾土邦推出了一種名為穆拉卡拉姆的稅收項目。

所謂的穆拉卡拉姆,就是說低等種姓的人,尤其是不可接觸者,必須要赤裸上身,而且女性的胸越大需要上繳的稅就越多。想穿衣服也可以,但是必須要繳納高額的稅額,才允許穿着上衣出行。

通過制度來看,並不是只有女同志被要求赤裸上身,只要是低等種姓,無論男女全都如此。也正是因此,我們在很多的印度電影中才會看到那些赤裸上身人,他們並不是不想穿衣服,而是不能穿。

或許有朋友要說了,穿衣服畢竟只是稅收項目,又不是法律嚴禁,交上稅額,然後穿上衣服不就行了嗎?

就拿印度的特拉凡柯爾土邦舉例,高等種姓的統治者向低等種姓的底層人群所收取的稅收項目多達110多條,幾乎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對比起那些關乎到生死存亡的稅收項目來說,不穿衣服又算得了什麼呢?

當然了,統治者們向低等種姓收取如此多的苛捐雜稅,還真不是為了斂財,他們就是想要這些低等種姓的人,始終掙扎在貧窮與飢餓的絕境之中,這樣他們才會為了生存而去永不停歇的勞動,統治者就可以確保自身的統治地位不會被打破,被推翻!

“穿衣稅”實施之後,是否起到了預期效果呢?

答案是肯定的。大家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情景,一群膚色偏黑的人走在街上,有人衣着華麗,有人赤裸上身,他們的社會階層就非常的顯而易見了。

除此之外,“穿衣稅”的推出也確實強化了尊卑等級,那些低等種姓的人,在高等種姓的貴族面前,只能保持着卑賤的狀態。

“光腳的”並不是永遠都不怕“穿鞋的”!

當然了,即便是有人繳納了“穿衣稅”,成功的穿上了衣服,但是他們在見到婆羅門神族的時候也必須要脫去上衣,這就是等級,這就是尊卑!

“穿衣稅”給女性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雖然印度統治者們頒布推行“穿衣稅”並不僅僅針對於女性,但是因為這項稅收所產生的所有衝突都與女性有關,先來了解一個在印度廣泛流傳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做南吉利的女性。

作為一名不可接觸者,南吉利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生活更是無比凄慘,成年後的她也只能赤裸着上身。

按照當地的風俗,老百姓在交稅的時候,都會把應繳納的錢財放在稅收官員們手中的芭蕉葉裡面。然而貧窮的南吉利里根本交不起稅,所以輪到她交稅的時候,她選擇用鐮刀割下了自己的胸部,然後將其放進了稅務官手上的芭蕉葉之中。

很快,南吉利便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在她的葬禮上,丈夫也因為心中的憤怒,直接縱身一躍,跳進了為南吉利燃起的火堆之中,她的丈夫也成為了第1個因為“穿衣稅”而死亡的男子。這件事情很快便成為了女性反抗“穿衣稅”的導火索。

在之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印度底層女性為了穿上一件上衣,與統治者進行了漫長而殘酷的鬥爭,可惜收效甚微,但是基督教,讓這些底層的女性看到了希望。

基督教與印度教的碰撞

伴隨着大航海時代以及全球殖民時代的來臨,各種傳教士以及所代表的教派紛紛進入印度,尤其是基督教的到來,更是讓底層的印度百姓看到了希望,因為基督教認為:所有的信徒都應親如兄弟姐妹,而且眾生平等。

這樣的理念與印度本土的印度教義,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如此親民的教義,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吸引了大量的底層民眾加入。

那些受盡了壓迫的底層百姓,紛紛放棄印度教,改信基督教,尤其是女性,表現的更加明顯。因為在基督教的理念中,女性赤裸上身是不合禮儀的,而這正是印度底層婦女迫切需求的。

在基督教會的影響下,信仰基督教的印度婦女開始穿着一些類似於夾克的上衣,雖然她們依然不能像婆羅門那樣穿着打扮,但起碼身上已經有了一件“遮羞布”。

然而這一現象的發生,卻惹怒了印度的高等種姓人群,他們認為自己的統治基礎受到了動搖。

隨後,印度教與基督教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對抗,這種對抗一直延續了50多年,最終被一個人所終結,這個終結者叫做“英國總督”!

到了19世紀中葉,印度已經淪為英國殖民地,高貴無比的婆羅門,在英國人的面前也要低下自己的頭顱,所以在英國總督的介入之下,印度的很多地區開始廢除“穿衣稅”,這種奇葩的稅收項目,也終於告別了歷史舞台。

結語:

“穿衣稅”雖然奇葩,但它其實只是印度種姓制度的一種產物,雖然印度政府早已在法律方面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這種流傳了千年的文化思想,依然在印度存在着。

或許在平常的生活中,種姓制度已經很難凸顯,但是在遇到婚姻等問題時,種姓制度就會原形畢露。

男女雙方結婚前最先看中的自然是錢和權,除此之外就是種姓制度,如果雙方都沒有錢和權的話,那麼種姓制度就會是雙方最為重視的因素。

在歷史的發展之中,印度的民主制度與種族制度,早已經徹底的結合,並且產生了許多微妙的變化。也正是因此,種姓制度才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