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月6日09:17(北京時間,下同),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此後,中國地震台網繼續測得當地發生多次較強地震:6日9:28,發生6.7級地震;6日18:24,發生7.8級地震;6日20:02,發生5.9級地震;7日15:11,發生5.2級地震。據了解,本次土耳其一天內連續發生兩次強震,屬於震群型地震中的“雙震型地震”,既是過去一年全球最大地震,也是1999年以來土耳其最嚴重地震。
地震類型:本次屬震群型地震
中國地震台網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全球共發生六級以上地震109次,其中6.0級到6.9級98次,7.0級到7.9級11次。本次土耳其地震既是過去一年全球最大地震,也是1999年以來土耳其最嚴重強震。
據了解,此次土耳其已發生的兩次7.8級地震震中相距約96公里,分別位於兩個不同的斷層分支,是一次震群型地震。
什麼是震群型地震?據中國地震台網介紹,一次中強以上地震前後,在震源區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繼發生,這些成因上有聯繫的地震構成了一個地震序列。根據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佔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的震級差等,可將地震序列劃分為主震-餘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類。
據了解,震群型地震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在全地震序列中所佔能量比例一般小於80%。其特點是地震頻度高,能量的釋放有明顯起伏,衰減速度慢,活動持續時間長。震群的震源往往較淺(小於10公里),震群的分布範圍會隨時間逐漸擴大。
強震致災:雙震型地震破壞力更大
對於連續發生的兩次強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地震原因來看,土耳其地理位置特殊,也是多地震國家,其南邊是阿拉伯板塊,北面則是歐亞板塊,位於兩大板塊交匯處,這是土耳其地震多發的動力源。
具體來看,土耳其境內有兩大地震斷裂帶,從以往觀察,位於土耳其北部的北安納托利亞斷裂帶地震活動更頻繁,但是,此次土耳其的兩次地震發生在該國東南部的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這條斷裂帶呈北東走向,也正符合今次兩個7.8級地震的位置關係。
孫仕鋐表示,此次地震有兩個震級相當的主震,屬於震群型地震中的“雙震型地震”。
孫仕鋐介紹,從以往觀察,土耳其發生的強震往往致災性較強。過去100年,土耳其曾經發生過10次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的地震,地震震級在7.0級-7.9級之間,該國發生的7級以上地震造成的災害往往較為嚴重。這次土耳其地震,第一次7.8級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凌晨4點多,可能會造成較大人員傷亡,另外,該地區房屋抗震能力較差,兩次強震接續發生,建築的受損程度會更加嚴重。
中國記錄:1976年有三次震群型地震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髮現,我國地震記錄中也有類似此次土耳其一天內連續發生兩次強震的震群型地震,其中在1976年發生了三次,1988年也有一次記錄。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7.3級和7.4級強烈地震。兩次強震造成的受災面積達1883平方千米,42萬餘間房屋倒塌,共有98人在地震中喪生,2000餘人受傷。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河北省唐山市發生7.8級強烈地震,同日18時45分,又在距唐山40餘公里的灤縣商家林發生7.1級地震。這次地震造成超24萬人死亡,超16萬人受傷,波及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1976年8月16日、22日、23日,四川松潘、平武之間先後發生7.2級、6.7級和7.2級地震。由於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及時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多數是由震後泥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所致。
1988年11月6日,在雲南省西南部靠近中緬邊界的瀾滄-耿馬一帶先後發生了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地震發生在北京時間21點03分,震級為7.6級,13分鐘後,第二次地震發生,震級為7.2級。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研究員:李偉鋒 楊小旻
設計:何欣
數據來源:中國地震台網、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媒體公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