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這十年丨“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景象重返孔孟之鄉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4日訊 10月14日下午,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召開“濟寧這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就濟寧市這十年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山東省濟寧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衛星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寧市水生態環境保護髮生重大轉折性變化,碧水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象重返孔孟之鄉。

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完善。制定《南四湖流域生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實施方案》《濟寧市人工濕地建設運行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南四湖流域汛前水質保障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頒布實施《濟寧市水環境保護條例》,為全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制度和法制保障。

重點領域污染防治不斷深化。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8家國家和省級工業集聚區全部實現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連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保專項行動,2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部通過“長制久清”評估驗收;連續2年開展汛前河湖水質隱患排查整治,累計排查河湖150餘條,整改問題24000餘個,確保“雨水凈、河湖清”。

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強力推進。開展全市入河排污(水)口排查工作,制發《濟寧市入河排污(水)口分類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分類提出入河排污(水)口整治指導意見。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2200餘個排污(水)口已全部完成溯源、分類、命名、編碼,其中工業企業生產廢水排污口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黃河幹流排污口已全部得到整治,整治完成率超過90%。

群眾飲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開展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專項行動,定期對水源地水質進行監測。全市506處農村水源地全部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或保護範圍;目前,納入國家考核的8個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取得積極進展。簽訂了18個跨市和29個市內縣級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全市縣級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兌付2021年橫向生態補償資金4309萬元,實現了上下游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

水生態環境承載力顯著提升。建成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70處,面積15.9萬畝,日深度處理中水能力達100餘萬方,形成了類型齊全、水生植物種類多、面積大的人工濕地集群,每年消減化學需氧量約7600噸、氨氮約2300噸,提升了流域水生態環境承載力。

閃電新聞記者 杜宗浞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