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指揮上任首日,替俄出惡氣!烏克蘭嘴硬,普京警告還有後續行動

據多家媒體報道,俄羅斯在10月10號當天清晨對包括基輔在內的大量烏克蘭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而10號當天的大規模空襲活動算是為俄羅斯出了口惡氣,該行動是由剛剛被任命為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官蘇洛維金參與指揮的。

自俄羅斯克里米亞大橋被烏克蘭國家安全局進行汽車炸彈襲擊後,俄烏衝突的烈度便再次升級。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及梅德韋傑夫在內的眾多俄羅斯高官稱,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對於克里米亞大橋的破壞是帶有恐怖主義性質的“宣戰”行為。

而蘇洛維金所策劃的對烏大規模空襲,現在看來正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強硬反制。面對來自俄羅斯的大規模空襲,烏克蘭當局並沒有服軟,澤連斯基的辦公室主任耶爾馬克甚至放出狠話,俄烏問題必須動用武力解決。

實際上自俄羅斯發動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並沒有對烏克蘭境內的民用設施進行打擊。與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中的多國聯軍以及美軍相比,可以說是保持了極大的剋制。畢竟在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伊始,其所宣稱的目標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烏克蘭政府“去納粹化”和“去軍事化”。但是此次烏克蘭媒體紛紛稱克里米亞大橋的爆炸事件是由烏克蘭國家安全局一手策劃,而這種針對俄羅斯民用基礎設施的行動毫無疑問觸動了俄羅斯的逆鱗,自然也會讓俄羅斯在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中放開手腳。

所以俄羅斯的回應也相當明確,那就是在新總指揮蘇洛維金的策划下對包括基輔在內的大量烏克蘭城市進行空襲,不排除後續會發生無差別襲擊。

而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在空襲行動結束後稱,俄羅斯使用高精度武器對烏克蘭能源設施、軍事管理設施和通訊設施實施了打擊。

烏克蘭此次所策劃的對克里米亞大橋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烏克蘭方面已經被哈爾科夫反擊戰沖昏了頭腦進而產生了戰略誤判。因為克里米亞大橋並不僅僅是單純的民用基礎設施,一旦俄羅斯失去克里米亞大橋,不僅將導致克里米亞地區與俄羅斯本土之間的聯繫被切斷,更是有可能讓北約趁虛而入,通過刻赤海峽-亞速海一線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核心腹地。所以烏克蘭因為戰略誤判所採取的的行動,所帶來的後果就是俄羅斯方面強硬的反擊。

只不過從耶爾馬克的表態來看,烏克蘭並不會因為俄羅斯的反制措施而服軟。畢竟自烏克蘭成功組織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俄烏雙方在戰場上已經出現了逆轉的態勢。

除此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沒有削減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美國甚至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通過了價值8億美元的軍事物資援助。以上種種就導致烏克蘭即使面對俄羅斯的強硬反制也有足夠的底氣。但是嘴上強硬歸嘴上強硬,烏克蘭並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取得戰場上的主導權,尤其是在俄羅斯加大了打擊力度的背景下,因此耶爾馬克還是向西方國家進行了求援。

最重要的在於,自哈爾科夫反擊戰至今,俄羅斯在軍事方面除了進行了一次部分動員之外,並沒有其它新的大動作。雖然俄羅斯在之前的軍事行動中暴露出了諸如戰略目標不明確等一系列問題,但是現如今這種“沉默”對烏克蘭而言才是最可怕的。即使西方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制裁導致俄羅斯許多武器裝備的生產進展緩慢,但是烏克蘭在短時間內沒有徹底扭轉戰局的能力,因此俄羅斯很有可能是想藉助當前僵持的局勢暗中積蓄力量。對俄羅斯來說,他們所需要的是更長的時間,以確保自身能夠生產足夠多的武器裝備來武裝剛剛動員的士兵。

而普京已經在10月10日的俄聯邦會議上明確表示,倘若烏克蘭依舊在俄羅斯領土上實施“恐襲”,俄方還有後續行動。而在10月11日對烏克蘭繼續進行的空襲行動就是最好的證明。對於烏克蘭的大規模空襲一方面取決於俄羅斯自身還有多少高精度武器,另一方面也能夠為現在的俄羅斯爭取足夠多的時間。無論俄羅斯在常規軍事領域如何令人大跌眼鏡,核武器的存在都會讓烏克蘭以及西方國家投鼠忌器。在經過此次的空襲行動之後,烏克蘭和西方國家在策劃對俄行動時,就應當考慮到整個軍事衝突升級為核戰爭的風險和可能性。

除了對烏克蘭進行大規模的空襲以外,梅德韋傑夫也表示,俄羅斯未來的行動目標是瓦解烏克蘭政權。要知道此前俄羅斯方面並沒有這樣的戰略目標,很明顯克里米亞大橋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俄羅斯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而且,目前俄羅斯所面臨的困局急需要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取得一場大勝才能有所緩解,美國對於歐洲的綁架以及“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爆炸,都已經讓俄羅斯失去了與歐洲之間的迴旋餘地,俄羅斯只有在戰場上取得一場大決戰的勝利,才能夠確保自身不會在這場衝突中最終敗落。

總的來說,烏克蘭對於克里米亞大橋的行動,已經為原本就看不到結束趨勢的俄烏衝突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烏克蘭進行大力援助,另一方則是自冷戰以來因為北約東擴而失去大量戰略緩衝區的俄羅斯,兩方勢力最終的結局至今仍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