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難以避免經濟衰退,卻叫囂加快對華脫鉤:需要進行根本性變革

德國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西溫表示,歐洲經濟發展的引擎將陷入衰退。這裡說的引擎,指的就是德國,德國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得益於德國的經濟優勢,不少歐洲國家都對德國的經濟非常依賴,一旦德國陷入衰退,勢必會波及其他歐洲盟友。

西溫指出,俄烏戰爭摧毀了一些確定性,而這正是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經濟體系運行的基礎。包括供應鏈、勞動力市場、天然氣和電力短缺,這些都是導致歐元區通貨膨脹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的關鍵因素。

基於此,西溫認為德國陷入經濟衰退已經難以避免,即便德國有足夠的韌性來應對此次衰退。

隨後,西溫話鋒一轉,突然提到了中國,敦促德國當局加快與中國的脫鉤,因為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太高——中國佔德國出口的8%左右,進口的12%左右。需要進行根本性變革。

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德國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跟俄羅斯進行脫鉤,主要體現在能源領域。德國一直在想方設法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這也是導致德國通脹高企的主要原因,高昂的能源價格,導致電價飆升,讓德國這個工業大國苦不堪言。

但是即便如此,德國還是無視德國民眾的利益,強行跟俄羅斯脫鉤。而與此同時,德國的一些鷹派政客開始鼓吹對華脫鉤,在美國的逼迫下,連朔爾茨也表示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隨着時間的推移,對華脫鉤在德國內部的聲音越來越大。

雖然德國尚未採取什麼具體的行動,但是從朔爾茨當局的分裂以及他本人的抗壓能力來說,未來不排除德方會主動推進對華脫鉤。

德國能夠成為歐洲的經濟引擎,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德國一直在加大跟中國的合作,因為中國是全球的經濟引擎。在中國的帶動下,德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讓德國在沒有軍事優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在歐盟有不小的話語權。

如果德國沒有了經濟優勢,在歐盟的地位也會隨着下降。主動對華脫鉤,就是德國在主動放棄自己的經濟優勢,作為一個軍力受限的戰敗國,德國在G7集團乃至國際上的地位,都會受到影響。

朔爾茨上台的時候,德國的處境可比現在強得多。當時默克爾頂着制裁的壓力,把“北溪2號”管道建成,只等朔爾茨上任之後直接通氣,結果朔爾茨上任之後,接連找俄羅斯的麻煩,還叫停了“北溪2號”的審批,現在跟俄羅斯之間的關係,更是徹底破裂。

在默克爾時代,德國的方向很明確,依靠俄羅斯的能源,成為歐盟的能源中心,依靠中國的經濟實力,成為歐盟的經濟中心。在默克爾的推動下,大的框架搭好了,細節性的合作也達成了。朔爾茨只需要按照默克爾定好的大方向前進就行。

結果朔爾茨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美國稍微一施壓就服軟,跟俄羅斯鬧掰了不說,現在又因為美國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洲地區,開始提前醞釀對華脫鉤,哪怕經濟衰退也在所不惜。

朔爾茨時代的德國,跟默克爾時代的德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沒有了自主性,默克爾通過跟中俄的合作,讓德國越來越獨立自主,朔爾茨的到來,把默克爾十多年的努力都葬送了,讓德國再次成為了一個依賴美國、看美國臉色行事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還如何領導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