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敢相信,美國著名的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居然在頭版頭條刊發一篇重量級的文章說,中國不是美國的大敵。
一、《紐約時報》5月31日刊發的這篇文章認為,中美之間看起來非常“敵對”,但是即便如此,兩國仍舊保持非常密切的外交,貿易等關係。這說明中美之間的關係非常的重要。
美國應該培養而不是危害這些關係,這對兩國保持繁榮、穩定和安全至關重要。
美國也不應該讓我們對中國國內製度的反感,成為我們美國與這個在全球體系中地位僅次於我們的國家交往的基礎。
二、這篇文章表示,在上周四的一次演講中,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揭示了人們期待已久的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正式立場。
布林肯表示,對美國所倡導的世界秩序來說,代表着最強有力、最堅定“威脅”的是中國,而不是弗拉基米爾·普京領導的俄羅斯。
布林肯稱,中國“是唯一不僅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有能力這樣做的國家。美國將尋求與其他國家聯合起來,迎接北京的挑戰。
針對布林肯的這番講話,《紐約時報》認為,毫無疑問,從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等各方面來看,該國都是一個比俄羅斯更強大的潛在對手。
三、這篇文章指出,美國要對中國有清醒的認識。
儘管中國的軍事開支僅次於美國,其目的是為了“對抗”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優勢。中國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表現在台灣必須與中國大陸統一、南中國海是中國內海等信念上。
該文認為,這些問題不一定使中國成為美國繁榮與安全的威脅。對於中國這樣的新興強國來說,制定防禦計劃,將與美國發生潛在衝突的可能性包括進去是合乎邏輯的。
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辭一直都沒太超出“武力恫嚇”的範圍,這與美國在歷史上對待拉丁美洲的做法相比顯得還要剋制。
四、該文認為,美國不能把中國並不過分的訴求視為一種威脅。
中國一直願意與美國進行接觸政策,展現了良好的合作意願。並且美國應該清楚,美國從來都沒有將人權作為自己整個外交政策的基礎,美國事實上也不該這樣做,如果美國這樣做,那將帶來無休止的干預和全球衝突。把政策建立在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上是同樣危險的做法,美國不能錯誤地認為任何不遵守“自由民主”規範的國家都是美國面臨的新威脅。何況,中美之間經貿關係極為密切,中國持有美國高達一萬億美元的國債。
五、作者評論:
看完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我深深地感到吃驚,在美國居然還有對中美關係如此清醒、理智的人。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與中國政府對於中美關係的定位,幾乎沒有區別,我甚至懷疑,這篇文章是不是中國的“代理人”所寫。
這些年來,如何定位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關係,一直是決定當今世界局勢走向的關鍵點。
中美各自的定位一直有很大的區別,總體來說,中國比較理智、客觀、冷靜,美國比較偏激、主觀、狂躁。
中國一直在強調,中國是和平崛起,絕不想代替美國成為什麼世界老大。中國願意與美國充分合作,共同為人類進步發展作出貢獻,成為這個世界和平的力量。
可是,美國一直不相信中國可以和平崛起。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意”。因為,美國信奉叢林法則,歷史上,老二總是通過武力幹掉老大,成為新老大。美國就是這麼成為老大,而且幹掉了好幾個老二。英國、蘇聯、日本、歐盟等,都是在美國強勢打壓下,不得不屈服,其中的蘇聯,被美國打散,成為今天的俄羅斯。可是,美國仍然不想放過,如今還在拚命打壓。
如今,中國成為最重量級的老二,與歷史上任何一個老二不一樣。正如布林肯所說,“中國是唯一不僅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有能力這樣做的國家”。不過這個評價,並不準確。
中國並不想重塑國際秩序。美國所說的國際秩序,其實就是美國制定的秩序。中國從來是遵守真正的國際秩序,就是聯合國制定的種種國際秩序,並不是美國的秩序。
美國把國內的遊戲規則凌駕於國際之上,這是中國所不能接受的。
準確地說,中國致力於維護、遵循國際秩序,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支持全球一體化、多邊主義。
中國想建立的所謂新秩序,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這個秩序與聯合國精神是吻合的,並沒有改變國際秩序,只是使其更好,更完善。
美國的霸道主義恰恰是在破壞國際秩序,美國才是真正國際秩序的破壞者。
美國媒體之所以能夠刊發如此冷靜的文章,我認為,這是一種基於事實的重新認知和判斷。
事實是,美國對中國的種種遏制、圍堵、打壓,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不僅無法打趴中國,反而讓中國更加強大。
基於這樣的事實,一些比較理智的美國人,開始反思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有效。這才有了這篇相對比較理智的文章。
但是,這樣的文章,能不能成為美國政府的主調,能不能被吸收,我們並不抱太大的期望。
當然,有此聲音,總比沒有好。給狂躁、不知所措的美國政府,潑一點冷水,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