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房型有完全不同喜好的德國人與英國人
在德國居住幾年後,發現在歐洲鄰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挺大的,就說住房吧,德國與英國有完全不同的理念。
德國人與中國人差不多,喜歡新房子,接受住樓房,別墅類的房子比較喜歡自己買塊地建房子,而且德國建這種類型的房子已經工業化了,基本模塊吊裝,三個月就建好一棟別墅。
我喜歡德國的房子大多都有地下儲藏室,而且是條件好到可以住人那種儲藏室,所以去朋友家,家裡都十分整潔。一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參觀了她們的地下空間才知道原因所在了。她們的地下空間裝修一點不馬虎,在地下空間,往往可以看到除了用來裝雜物以外,一般有健身運動空間,衣帽間,或是辦公室等。但隨着房價的上漲,有時候因為沒那麼資金而放棄建地下一層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四百來萬人民幣的別墅房,如果要建地下一層,得另加四十來萬。我個人認為放棄挺可惜的,可是一切還是要從自己的財富能力決定了。
德國人不喜歡買舊房子也與國家的嚴格規定有關係
。政府規定舊房子必須在保暖,通風和節能環保上達到新建房的最低標準,如果
沒達到就不允許住人,否則就會罰款,而舊房達標是件不容易的事,不僅僅是花錢多,所以誰敢買呢?所以德國的舊房子很便宜。同等大小別墅房子,新房四百多萬,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房子,或是五六十年代的房子一百來萬就可以買到。
講一個買舊房子的故事吧?漢堡的特別富人區在易北河邊,如果你坐郵輪可以看到河岸有一邊的樹叢中各類高級別墅,我去那裡走了走,有不少老房子,當然也有許多非常時髦的新建築,但那裡幾乎沒有房子出售,房價應該是上千萬人民幣。我有一朋友遇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機會,買了一座特別大的別墅,花園就更大了,像個公園有山有水有參天大樹,別墅是老房子,但裡面完全是摩登裝修,雖然不臨河,但也就隔條街。一般來說那地段怎麼也得一千萬以上了,更主要是根本沒人賣房子。
朋友的機會是一單身的富人腦溢血死了,他的兄弟姐妹只想拿錢走人,所以賤賣了這套房子,因為他們要現金,所以不是太好賣出去。
我們去參觀了一下,體會是太有錢也不是好事情。進了大門是廚房和可以聚上百人的大廳,可是根本找不到其他的途徑去任何房間。朋友讓我們找,轉了幾圈都沒找到,後來朋友輕輕地碰了一下大廳幾十面鏡子中的一塊,原來是一扇通往卧室的大門,有三間卧室,但沒有看到書房等其它空間。朋友帶我們從廚房的某一個柜子門進到了地下,地下是辦公室,富人其實雖然才五十來歲,但早就靠他的專利生活了,平時在家上班。我不懂這麼大的房子為什麼要坐在地下室,沒有陽光呀!朋友說那接着參觀就會明白了,辦公室里有一個巨厚的鐵門,說是可以防原子彈,進去之後,通過走廊,兩邊有儲藏室,和睡覺的地方,說是富人在裡面通常存放三個月的食物和水。在往前走,出門就是車庫。後來朋友講了從富人親戚那裡聽來的故事。說這是一條逃生自救的通道。在地下工作,如果有人進來,他可以很快離開。據說卧室也可以進這逃生通道。想想有錢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別墅還有一個五十米大的室內游泳館,設備特別先進,在陽光明媚的日子,游泳館的大窗可以消失。非常奇葩的別墅。不過朋友會推倒一切重建。
英國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英國人特別懷舊,喜歡老房子。雖然房子交易一直十分活躍,也只是這幾年才開始建造了許多新房子。但從房子上來看,一九三幾年維多利亞時代的老房子與現在新建的房子價格差不多,有些好區維多利亞時代的房子比新房子還貴。再就是,英國人不喜歡樓房。十幾年前,樓房只是政府給貧困家庭提供的免費或便宜的住房。到現在也很難看到住宅小區裡面有高樓存在的。如果住宅小區附近有高樓,那麼住宅小區的別墅一定也是政府給貧困家庭的房子。
現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倒是建造了許多高級住宅高樓。但那是為白領階層建的,這些樓盤都在市中心最好的地段,有最好的風景,房價不僅高,而且運行費用也是不便宜的。別墅一般只用交市政稅,而所有市面上銷售的樓房,除了市政稅,還要交物業管理費,最便宜地方的房子一月也要兩千多塊人民幣,停車費,在市中心的一年起碼要人民幣十萬左右,所以一般老百姓還是覺得別墅型房子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