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2020年11月18日16:36:19 國際 1827

編者按:俗話說,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當新冠疫情2020年席捲世界,一個跨國家庭不僅說“兩國話”,還經歷了兩國抗疫。海外華僑華人今年可謂抗疫“打全場”,數不清多少故事值得講述——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歐洲抗疫故事第三篇,這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更是一個群體的故事,敬請查收。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新冠疫情暴發後,很多意大利人居家辦公,似乎比從前清閑了不少,但《世界中國》雜誌社社長鬍蘭波更忙了:除了忙活雜誌,她還要協調全家人跨越萬里的“抗疫生活”。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10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人們戴着口罩走在羅馬市政廳前。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胡蘭波擁有一個國際家庭:三十多年前,她加入由九輛車組成的絲路車隊,從中國出發,歷時三個月到達巴黎。旅途中,意大利國家電視台一名帥小伙一路上給胡蘭波忙前忙後,最終贏得她的芳心,旅程結束後兩人終成眷屬。他們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後,又回到中國推廣意大利葡萄酒。

武漢發生疫情時,孩子們都在北京工作。“沒看出他們有什麼恐懼,他們也沒有返回意大利的想法,還能陪伴86歲的姥姥,幫她買菜。他們還參加了意大利國家三台的視頻直播,向意大利人講述中國的抗疫生活。”胡蘭波也很淡定。

媽媽當然惦念孩子,但胡蘭波並沒建議他們回意大利。“我知道他們成熟了,有足夠勇氣與中國人一起抗疫。”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圖中為胡蘭波長子胡陽陽(右)、二兒子胡偉鷗(左)。由受訪者提供

時至2月,二兒子偉鷗被所在的意大利公司召回。在當地隔離了14天後,正趕上意大利開始因疫情“封城”。和兒子在一起,胡蘭波覺得踏實了好多。“災難中,家人在一起,生死都是溫暖的。”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6日,在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前行人稀少。新華社發(阿爾貝托·林格利亞 攝)

面對洶湧而來的疫情,胡蘭波的丈夫起初並不在乎。“他繼續往酒吧跑,怎麼說都沒用,還可憐巴巴地說就這點樂趣還給剝奪了不成”。“封城”措施下,酒吧也不準營業了。他每天看着感染數字迅速攀升,覺得心驚肉跳,終於戴上了朋友給的口罩。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0月26日,意大利首都羅馬鮮花廣場上兩家餐館臨近18時準備打烊。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意大利深陷疫情之中,已居家辦公的胡蘭波接到一位意大利女士的求助信息,問她能否給自己的孩子找些口罩,她5歲的兒子有白血病,在醫院接受治療時必須戴口罩。但在當時的意大利,連普通的成人口罩都很難買到,更何況是兒童口罩?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12日,醫護人員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的聖奧爾索拉—馬爾皮吉醫院的新冠隔離區工作。新華社發(詹尼·斯基基 攝)

胡蘭波並不氣餒。她藉助社交平台,聯繫到兩位住在羅馬的中國女士,她們願意提供50片兒童口罩。

這個小小的成功讓胡蘭波大受鼓舞,她聯繫朋友一道籌集了一萬歐元,購買了兩萬片口罩,捐給羅馬一家兒科醫院。

胡蘭波說:“意大利華僑華人處在獨特的情境中:我們受中國文化熏陶,富有集體主義精神,但長期在意大利生活又使我們成為意大利的一部分,這使我們在疫情面前感到有一種特殊責任。”

她說,不少意大利人可能認為華僑圈比較封閉,但現實是,意大利疫情暴發後,以協會為單位、以家庭為單位、以個人名義,很多華僑華人都參與了贈送口罩等善舉。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11月4日,遊客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戴着口罩參觀斗獸場。新華社記者程婷婷攝

身為作家的胡蘭波一直在思考華僑華人在中意兩國抗疫中的角色,也與很多人交換意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想法浮現在腦海:何不把大家的想法和行動記載下來,供更多的人了解和思考?

於是,胡蘭波開始行動,請各行各業旅意華僑華人書寫自己的抗疫故事,結集成冊。作者遍布意大利各地,職業包括旅行社老闆、演員、翻譯、設計師、作家、音樂家、教師等。

胡蘭波說:“有人談到武漢疫情暴發時意大利當地一些人對華僑的恐懼與歧視,有人敘述了自己捐贈口罩的過程,有人講述陪同中國援意抗疫醫療隊的情況,有人講中文學校的狀況,有人講述自己如何在封城時期寫下日記,有人講述中意文化的差別等。大家遭遇不同的困境,但全書字裡行間卻體現着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收集、編輯和翻譯書稿成了疫情期間胡蘭波一項大工程。經過幾個月艱苦努力,這本中意雙語“疫情筆記”今年10月終於面世。

歐洲抗疫故事|一家人的兩國抗疫記 - 天天要聞

2014年9月30日,時任意大利駐華大使白達寧(左)在其位於北京的官邸向胡蘭波頒發意大利之星騎士勳章和證書,以表彰她為中意兩國間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由受訪者提供,王虹攝)

意大利《信使報》總編波奇認為,如此多的華僑華人一起記錄疫情時期的生活與工作,文字既飽含對意大利的情感,又以親身經歷詮釋了中國文化,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胡蘭波說,這本232頁的書是意大利華僑華人向意大利主流社會的一次發聲,有着特殊意義。

-END-

監製:閆珺岩

記者:陳占傑 劉詠秋

視頻記者:吉莉

編輯:程大雨 孫浩

視頻編輯:孫碩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延斯·施潘當選德國聯盟黨新任主席 - 天天要聞

延斯·施潘當選德國聯盟黨新任主席

當地時間5月5日,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議會黨團選舉延斯·施潘接替弗里德里希·默茨擔任新任主席。延斯·施潘已在德國聯邦議院任職20多年,2021年大選失敗後,在聯盟黨作為反對黨時期,延斯·施潘擔任議會黨團副領袖之一。施潘主要參與經濟政策制定。此前,他還曾擔任衛生部長、財政部議會國務秘書。 (總台記者 康玉斌) ...
美民眾日常生活遭關稅無差別衝擊 特朗普:不擔心經濟衰退 - 天天要聞

美民眾日常生活遭關稅無差別衝擊 特朗普:不擔心經濟衰退

美國政府濫施關稅,從護膚品到服裝,從傢具用品到藥品,美國民眾日常生活各個方面遭受無差別打擊。近日,美國媒體就分析了關稅政策是如何影響美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美國媒體主持人:《紐約時報》近日分析了如果沒有中國製造的產品,美國家庭會是什麼樣。報道指出哪些日常用品可能面臨價格飆升或短缺,簡而言之,那太多了。事...
法國宣布投資1億歐元吸引外國科研人員 - 天天要聞

法國宣布投資1億歐元吸引外國科研人員

新華社巴黎5月5日電法國總統馬克龍5日宣布,在美國減少對科學的資助之際,法國政府將通過“法國2030”國家投資計劃額外提供1億歐元來吸引外國的科研人員,特別是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當天“選擇歐洲科研”大會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行,旨在鼓勵全球的科研人員選擇歐洲和法國作為工作地點。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
特朗普:不排除動武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不排除動武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的一檔節目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就其“奪取格陵蘭島”提議進行說明。針對“使用軍事力量吞併格陵蘭島”的說法,特朗普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他在採訪中表示,他對武裝奪取格陵蘭島這件事情的發生仍持“懷疑態度”,但他表示這種可能性“肯定”存在。“我們非常迫...
市委組織部發布任前公示公告,3名幹部擬任新職! - 天天要聞

市委組織部發布任前公示公告,3名幹部擬任新職!

5月5日,中共益陽市委組織部發布幹部任前公示公告。為了加強對幹部選拔工作的監督,提高識別和任用幹部的準確程度,現對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決定的下列擬任人選進行任前公示:(點擊查看圖片)歡迎廣大幹部群眾反映和舉報擬任人選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工作能
特朗普否定中美建交,是無知還是另有圖謀?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否定中美建交,是無知還是另有圖謀?

當地時間5月4日,一則令人咋舌的消息從特朗普口中傳出。在空軍一號專機上,面對記者,他再次將中國置於指責的靶心,宣稱中國在全球貿易中“多年來一直占我們便宜”,甚至大放厥詞,稱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與中國建交是“做過的最糟糕的事情”。此言論一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