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1日報道(文/陳向陽 張熠檸)7月9日下午,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分組對話會——“人工智能(ai)發展與人類文明走向”在山東曲阜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在發言中說,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要“以人為本”,為人工智能設置“倫理圍欄”,確保技術真正服務於提升人類福祉。
在韓國釜山大學佔畢齋研究所研究員許喆看來,“在人工智能時代下,我們更需思考如何用技術創造價值、豐盈生活。孔子倡導的‘仁’‘禮’‘義’等觀念,將成為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指南針’,為我們在技術洪流中明辨方向、涵養能力提供指引”。
與會學者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應該嚴格限制在生產力領域工具化的作用,而非生產關係領域和上層建築領域的主體化的文明作用。如何防範人工智能使用的邊界失范與濫用風險,思考並確保人工智能發展不突破人類文明底線,是現實社會的重要責任。為此,必須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宗旨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倫理基礎,規制人工智能的開發應用,將人類道德內在有機融入算法創新,使人工智能的精神生產力水平始終在人類道德倫理邊界之內,從而引導其演進方向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長遠軌跡。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地——尼山命名,首屆論壇於2010年9月舉辦。如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日益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本屆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係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聯合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其間舉辦主旨演講、高端對話、分組對話會、平行論壇等20餘項活動。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會場所在的尼山聖境(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