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山東曲阜7月11日電(記者 孫婷婷 趙曉)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10日在山東曲阜尼山落下帷幕。在緊湊的兩天議程內,560餘位中外嘉賓圍繞“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係與全球現代化”的主題,在儒家思想發源地,展開一場場跨越國界與文明藩籬的深度對話。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楊朝明在作本屆尼山論壇學術總結時稱,與會學者認為,隨着全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演進,人類已經建立了相對豐裕的經濟基礎和高度智能化的人工環境,但尚未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體系。而當今時代日益尖銳的資源和利益之間的衝突,正不斷以“文化衝突”的方式展現,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國際格局需要有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來化解矛盾。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10日在山東曲阜尼山落下帷幕。趙曉 攝
“中華文化倡導不同文化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成就,孕育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等價值理念,彰顯着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憂天下憂、樂天下樂的仁愛本性,是中國人整體思維和天下情懷在處理多元關係時的體現。”楊朝明表示,這不僅是對中華文明精神特質的具象化闡發,也為全球現代化語境下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實踐性智慧”和價值支撐。
閉幕式的主旨演講環節由山東大學副校長、教授曹現強主持。多位中外學者在此環節發表卓見。
阿根廷國家科技研究委員會首席研究員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作題為“儒家思想的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意義”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的崛起及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促使國際關係研究吸納中國學者的成果,拓展理論視野。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將儒學核心概念引入國際關係理論。“儒學認為,國家應該追求益而不是利,利是‘小人’尋求的東西,這是很好的建議。”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標識的儒家文明,需重塑現代化表達,強化普適性與應用性,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環境中的實存感,為文明對話提供智慧支撐。”深圳大學國學院、哲學系教授景海峰作題為“儒家文明的特徵及其當代意義”主旨演講時表示,儒家文明植根於儒家思想,歷經兩千多年發展,其現代復興並非簡單復古,而是激活傳統以回應現實需求。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和中西方文化交錯互融的大背景下,文明對話與文明互鑒已經成為時代強音。
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重尋“天人合一”,是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顏炳罡思考的議題。他在主旨演講中提出,在農耕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和諧的、動態的、循環的,農耕文明的背後哲學基礎就是天人合一和生生不息。以征服自然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引發了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反思。“當前,中國和歐美幾乎同時步入數智文明時代。數智文明時代需回歸‘循環、均衡、可持續’的農耕智慧,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生生不息’的永續觀,可為其提供價值根基。”顏炳罡表示。
連續舉辦十一屆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成為推動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增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平台。在當天舉行的閉幕式上,《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共識》發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