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請司法行政領域代表圍繞“踐行為民宗旨 建設法治中國”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張毅表示,17年來,自己參與辦理的仲裁案件超過4000件,從辦理經濟糾紛仲裁案件的角度來看,感受到強大祖國是企業“走出去”最可靠的保障,也是對中華兒女切身利益最有力的保證。

張毅。圖/國新網
張毅認為,當事人之所以選擇仲裁解決商事爭議,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因為它快。糾紛得到快速解決,一方面能節省當事人時間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使被佔用的資金資源得到釋放,提高經濟運行效益。
張毅參與研發的廣州仲裁委“雲小仲”“仲小雯”等AI智能工具,已經可以實現在線遠程立案等場景智能化應用,實現了對仲裁全流程有效管理,節約了當事人、仲裁員和仲裁秘書的時間。“我們計算過,平均每個案件的處理時間減少了約30%。這樣使得我們整個仲裁程序更高效、證據更可靠、監督更有效。”
張毅介紹,目前,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已經廣泛用在仲裁領域之中,並且已經深刻改變了仲裁的服務方式。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推動仲裁法的修改,在前不久公布的修訂草案中明確了線上仲裁與線下仲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為工作人員使用在線仲裁技術解決進出口貿易、跨境電商、國際物流等領域的糾紛,提供了發展的指引。不同國家、地區的當事人可以足不出戶就完成仲裁的立案、開庭和送達等程序。
“人工智能只能作為仲裁程序中的一個輔助工具,絕不能替代仲裁員裁決者的地位。同時在這一應用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完善仲裁程序規則,強化數據信息安全保障,以保護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隱私,讓人民群眾能夠安心地享用現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張毅說。
九派新聞特派記者 溫艷麗 龔凌蔚 北京報道
編輯 肖潔 任卓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