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了擺脫對中國稀土依賴,甚至取代中國稀土主導權,決定進行深海稀土開採,稀土關乎中國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我們必須警惕。對於日本的動作,中方從抓諜控技、價格操盤,到卡住供應鏈命脈,一系列“組合拳”精準打到日本軟肋上。
根據日本官方最新發布的消息,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將在2026年1月正式啟動南鳥島海域的深海稀土試采計劃。
地點選在南鳥島東南海域,深度高達5500米,計劃通過“地球號”鑽探船採集35噸深海泥漿,提煉出70公斤稀土元素。按照他們自己的估算,每公斤稀土的成本高達120萬美元,是國際市場價格的1200倍。
明知道虧本都虧得離譜,日本還要硬着頭皮上,這是為什麼?答案很簡單: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政治目標——擺脫對中國的稀土依賴。
日本內閣府已經將這個項目定性為“戰略突圍工程”,旨在擺脫中國稀土主導地位所帶來的“安全壓力”。換句話說,日本不是在搞資源開發,而是在做“戰略備戰”。
這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實打實的“資源安全牌”,甚至帶有強烈的軍事準備意味。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稀土這個行業雖然聽上去冷門,但它幾乎滲透在所有高科技產品的核心部件中。全球92%的稀土精鍊加工能力掌握在中國手中,日本每年約有一半以上的高端稀土依賴中國進口,尤其是在鏑、鋱等稀缺重稀土領域,幾乎無可替代。
這種高度依賴在正常情況下沒問題,但一旦發生地緣政治摩擦,日本就很容易被“掐住脖子”。
從2023年開始,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日本作為盟友響應最積極,不僅在半導體、光刻膠、關鍵材料領域加強出口限制,也試圖在資源層面自建體系。
南鳥島深海稀土開採計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哪怕成本再高,哪怕技術風險再大,日本也要硬上。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問題,不是經濟賬本能解釋得了的。
但問題是,日本能順利突圍嗎?中國真會坐視不管嗎?面對日本“劍指稀土”的動作,中國沒有被動等待,而是早已開始布局,從技術安全、價格體系到出口管控,三條線同時展開反制。
2024年10月生效的《稀土管理條例》,明確將稀土分離提純技術列為國家敏感技術,出口必須經過國務院批准。非法泄露,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
工信部還在全國32家重點稀土企業部署了AI巡檢系統,實時監測1.2萬項關鍵參數,僅2025年上半年就阻止了17起外部技術滲透事件。
用一句話來說:核心技術,不外傳!這堵住了日本“偷師學藝”的所有可能。
在日本宣布深海計劃後的第一時間,中國稀土集團就祭出組合拳:稀土原礦價格下調12%,讓日本從其他市場採購成本猛漲;高端永磁材料成品價格上漲20%,形成“低價打壓-高價限制”的雙重策略;豐田、索尼等企業磁鐵成本飆升37%,直接壓縮利潤空間。
這招說白了,就是“你不是想自力更生嗎?那我就讓你在成本上喘不過氣來”。這與當年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封鎖如出一轍,只不過現在角色反過來了。
最後一招,是“卡脖子”的狠活。中國已經對向日本和美國的稀土出口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僅維持民用領域的最低供應標準,避免其在關鍵領域形成庫存儲備。每當局勢出現爭端,中國就限制出口,消耗其已有庫存。
比如2025年,中國對日稀土配額縮減15%,直接導致日本半導體產業鏈出現斷供,索尼被迫向中國申請特批配額。反倒讓中國在博弈中更加從容。
按理說,日本不差錢,技術也不錯,怎麼就干不好稀土這點事?問題就在於——他們搞的是“深海稀土”,不是地表資源,難度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南鳥島所在的採集區,水深高達5500米,壓力相當於每平方米承受550個大氣壓。而日本至今還沒能穩定控制2500米深度的採集技術,更別說5500米了。
他們寄希望的英國設備供應商,原計劃2025交付的深海吸泥裝置,因技術缺陷已經延期到2027年。而且就算真能采上來,精鍊技術還得送到中國包頭來做——日本自己的分離技術遠遠跟不上。
別忘了,就連三菱在非洲開採的稀土精礦,70%都要運到中國精鍊。他們自己心裡也清楚,這套工程搞下來,不僅燒錢燒時間,還不見得出成果。而且,就算項目成功,到2030年也只能滿足日本稀土需求的7%,花掉的卻是相當於30年中國採購稀土的預算。這一買賣,怎麼看都不划算。
很多人容易把中國的稀土優勢理解成“我地底下多”。其實這只是表面。真正的優勢在於,我們從上游採礦、中遊冶煉到下游製造,形成了全球唯一的全鏈條工業體系。再加上政策引導、市場調節、人才儲備、環保標準等多重配套,中國的稀土行業已經形成了“規模+效率+安全”的閉環。
這不是你有錢就能複製的,也不是一兩年能模仿的。所以我們說,稀土並不是誰都能掌控的戰略資源,它不僅靠埋在地下的資源稟賦,更要看你有沒有工業體系、有沒有產業協同力。
在這方面,中國的領先不是一點半點。日本這次對稀土的“出手”,表面上是科技項目,實則是一場戰略試探。他們想挑戰中國稀土主導權,想在“中美科技戰”中搶佔制高點,甚至妄圖擺脫地緣約束。
但從當前局勢看,中國早已做好了反制準備,而且一招比一招實在。這不僅是一場資源戰,更是一場產業安全戰、技術保衛戰,甚至是未來戰略空間的博弈。
對中國來說,這場戰鬥才剛剛開始。我們必須繼續牢牢守住稀土命脈,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資源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