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把無恥演繹到極致:一方面利用俄烏衝突,大肆購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再轉手賣給歐洲賺取暴利;另一方面,印度私下倒賣我國進口的稀土,然後賣給美國公司賺取暴利!
近日,我國相關部門發現,印度企業Sona Comstar以“民用電機”名義從我國進口120噸稀土磁鐵,同時偽造《最終用途承諾書》,將大部分稀土轉賣給特斯拉、斯泰蘭蒂斯等美歐車企,甚至流向印度軍用無人機產業鏈,單筆交易溢價高達60%。
我國海關在拆解印度無人機時發現中國稀土成分,最終發現Sona Comstar“套利遊戲”。現在,我國已經對印度這家企業進行永久封殺,涉事企業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同時,我國同步升級出口管制——進口商必須提交全鏈條追蹤數據,否則連已批許可也可隨時叫停。
印度這家企業現在和孫子一樣請求中國原諒,但是我國對違規企業堅決封殺!
印度雖自詡是全球第三大稀土儲量國(690萬噸),實際上產業鏈千瘡百孔:技術原始,精鍊純度僅82%,和中國相差太遠;印度稀土礦區現在仍靠“手工分選”採礦,產能非常慘淡;2024年開採量僅4800噸,不足中國零頭,但是成本非常高,每噸生產成本比中國貴40%。
莫迪豪擲500億盧比搞的“國家關鍵礦產使命”計劃,已經因為技術問題而擱置,現在印度也需將原稀土礦運往中國加工,再高價回購成品,已經成為“出口原料→進口廢品”的國際笑柄。
既然自己提煉不出來純度高的稀土,印度公司就通過騙取我國的方式進口稀土來獲取暴利,被我國識破陰謀後,現在只能求饒!
印度無恥的行為,也刺激了日本在稀土開發上躍躍欲試!
近日,日本石破茂團隊轉頭炒作“海底稀土突圍”——宣稱南鳥島5500米深海藏1600萬噸稀土,可供全球用700年,計劃2026年商業化開採。
然而現實很殘酷:深海的壓力相當於珠峰倒插(每平方厘米半噸重),這讓日本開採面臨很大的技術困難;深海開採成本是陸地的5倍,開採出來就巨額虧損,這也挫傷開採公司的積極性;日本開採稀土的試驗提純,僅達工業標準60%,而我國已掌控99.99%軍用級技術。
日本肯定知道深海開採稀土的重重困難,日本突然在這深海開採稀土方面喊得很兇,也許更多是賺吆喝為自己和美國談判籌得一些資本。
實際上,印度企圖借中美稀土博弈“左右逢源”,日本則想以深海稀土為籌碼,換取美國汽車關稅讓步。
這些國家都打稀土牌,爭取自己利益最大化,但是我國也早已布下天羅地網。首先在技術上鎖喉,全球90%稀土離心萃取機專利在中國手中;其次進行回收革命,江西贛州年回收5萬噸永磁體,舊手機提稀土抵一座礦山;第三,建立規則霸權,建立“動態閥門機制”,對特斯拉等合規企業加速審批,對印度一律嚴卡。日印的“替代中國”幻想,將被現實碾得粉碎。
這場稀土暗戰揭露殘酷真相:資源在手不如技術在手,中國用50年打造“開採-精鍊-回收”全產業鏈閉環,而印度沉迷倒賣、日本豪賭深海,均暴露短視投機。規則制定權才是終極王牌,我國借出口管制重構全球供應鏈秩序,印度企業被終身禁入,傳遞的信號再清晰不過:守規矩者生,鑽空子者死。當美日印還在為礦藏儲量爭吵,中國已掌控從實驗室到定價權的每一個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