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編輯:大核有料
近段時間,印度有點高調,5月下旬接連宣布兩個“大喜訊”:一是莫迪宣布印度首款“本土芯片”要下線,二是印度官方稱自己已經超過日本,成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消息一出來,印度國內不少人挺激動,認為這是印度崛起的標誌,這下能在中美面前揚眉吐氣了!
那麼,這倆“喜訊”到底有多少含金量?是自嗨還是事實?
印度宣布兩大喜訊
印度一直都想降低對進口芯片的依賴,再加上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印度製造”戰略,印度方面在近幾年加速推動本土芯片製造的發展。
莫迪23日宣布,東北部的半導體工廠要下線首款“印度造” 芯片了,還稱這裡以後會成為能源和半導體的戰略要地。
聽起來挺厲害,但仔細一看,這芯片用的是28nm 工藝,而現在全球最先進的已經到2nm了,差距有多大呢?
打個比方,別人已經在研究造火箭了,印度剛學會做鞭炮。
而且這芯片原定2024年底發布,現在推遲到2025年下半年,進度上也慢了一拍。
為了搞芯片,印度其實挺捨得花錢,2021年時就搞了個 “印度半導體計劃”,砸了7600億盧比,支持造芯片和顯示器。
這次的芯片項目由塔塔集團牽頭,投了2700億盧比建工廠,能創造3萬個就業崗位。
莫迪還拚命推銷東北地區這塊地方,又是修高速又是搞水電太陽能,準備要把這裡變成連接東盟的貿易門戶,吸引更多投資,阿達尼集團和信實工業也跟着表態,說未來要投幾千億盧比。
喜訊除了芯片之外,還有印度的經濟排名。
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首席執行官蘇布拉馬尼亞姆宣稱,根據IMF的數據,印度GDP已經4萬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第四大經濟體了,還表示再過兩三年印度能超過德國。
但這裡面有個時間差的問題,IMF算印度GDP用的是財年(4月到次年3月),而日本用的是自然年。
按2024年的數據,印度GDP是3.9萬億美元,日本是4.02萬億美元,印度其實還沒超過,IMF預測到2025-2026 財年,印度可能略高於日本,但這得等到2026年才能驗證。
而且印度人均GDP才2880美元,日本是3.4萬美元,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喜訊是自嗨還是事實?
儘管印度政府試圖以這兩大喜訊去塑造“崛起大國”形象,但現實很骨感。
先看半導體領域,印度芯片28nm工藝雖被印度視為“突破”,但與台積電、三星正在量產的3nm及研發中的2nm工藝相比,整整落後8-10年。
印度能邁出這一步,確實不容易,至少說明有了點自主意識,想擺脫對進口芯片的依賴。
但造芯片不是過家家,從設備到材料,印度幾乎全靠進口,比如光刻機、硅片這些關鍵東西,印度自己根本造不出來。
這些設備、原材料正受到中美博弈、日韓管制政策的制約,印度想構建“自主可控”的芯片產業,要看別人的臉色。
而且印度在國際合作時也屢屢受挫,台積電、以色列Tower半導體這些國際大廠,之前在印度的項目說黃就黃了。
原因是要麼找不到技術夥伴,要麼嫌印度基礎設施差,沒電沒水,咋搞高科技?
再說人才,印度雖然有很多搞半導體的工程師,但大多集中在設計環節,製造和測試的專業人才缺得厲害。
政府現在才開始和大學合作開課程,培養技術工人,無法立馬看到成果。
全球半導體技術迭代太快,印度剛學會28nm,別人都在搞3nm、2nm了,印度再這樣自嗨可能連門檻都摸不着。
印度經濟排名這事更得冷靜看,就算印度GDP總量超過日本,也不代表實力就真的強了。
印度14億人口,總量高點不奇怪,但人均下來還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而且印度經濟靠的是服務業撐着,製造業佔比才14%左右,連莫迪自己定的25%目標都沒達到。
說白了,印度有點“虛胖”,工業底子薄,很多東西還得進口,抗風險能力並不強。
莫迪政府急於釋放喜訊,一方面是想給自己的“印度製造”戰略貼金,顯示政績,另一方面也是想在是想在中美博弈中搶佔“第三極”話語權。
美國為制衡中國,近年大力拉攏印度,將其納入“芯片四方聯盟”(Chip4),但提供的技術多為成熟製程,核心知識產權嚴格管控。
中國在芯片領域被卡脖子,印度想趁機分杯羹,試圖以民主國家身份吸引西方產業鏈轉移,卻因自身效率低下、政策反覆屢屢錯失機會。
印度宣布的兩大“喜訊”,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不過也存在誇大和自嗨的成分。
在半導體領域,印度雖然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面臨的挑戰依然巨大,在經濟排名方面,印度有可能在未來幾年超越日本,但經濟結構的問題不容忽視。
結語
莫迪政府想要在中美面前揚眉吐氣,還需要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經濟改革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對於印度來說,這兩大“喜訊”是一個新的起點,而非終點。
參考:
1. 環球時報:事關芯片,莫迪宣布“大消息” 2025-05-27
2. 澎湃新聞:印國家智庫稱“印度已成第四大經濟體”,印媒:還需等等 2025-05-27
3. 觀察者網:印度官方稱已超日本成第四大經濟體,果真?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