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菲律賓外長馬納羅在東盟峰會上公開表態,願意與中國達成任何協議,以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這一消息迅速引發熱議。
不久前菲律賓還在南海頻頻挑釁,甚至拉攏美日等域外勢力攪局,如今馬納羅在離任前夕釋放如此信號,通告東盟9國並表達對華談判意願,究竟是何用意?
南海博弈中的新信號
菲律賓外長馬納羅的表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菲律賓政府在南海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調整,此前小馬科斯政府在南海問題上態度強硬,頻頻派遣船隻挑釁,甚至不惜與美國聯合軍演,向中國施壓。
然而這種對抗策略並未帶來預期收益,反而讓菲律賓在地區事務中顯得孤立,如今馬納羅在東盟峰會上主動示好,願意與中國談判,顯然是希望從緊張對峙轉向務實對話。
而持續的南海爭端顯然不利於這一目標,那麼菲律賓為何選擇此時向東盟靠攏?這或許與東盟內部的微妙態度有關...
東盟十國中,雖有越南、馬來西亞等國與中國存在南海爭端,但近年來這些國家普遍傾向於“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務實策略。
越南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已突破2000億美元,顯示出經濟合作的巨大潛力,同樣馬來西亞和印尼也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低調,避免激化矛盾。
反觀菲律賓,小馬科斯上台後引入美日勢力,不僅未獲東盟支持,反而引發鄰國不滿,東盟國家普遍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通貨膨脹和供應鏈危機已讓各國疲於應對,若再陷入地緣對抗,只會雪上加霜。
因此菲律賓若想在東盟內部贏得尊重,必須調整策略,與地區共識接軌,馬納羅的表態,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回應,但國內的壓力是否也起到關鍵作用呢?
小馬科斯的政治危機
菲律賓中期選舉的結果無疑給小馬科斯敲響了警鐘,在此次選舉中,小馬科斯陣營未能鎖定彈劾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所需的參議院席位,這不僅削弱了他的政治控制力,也暴露了其與杜特爾特家族的矛盾。
小馬科斯曾以南海問題為抓手攻擊杜特爾特的外交政策,指責其對華“軟弱”,試圖以此鞏固支持,然而選舉結果顯示,民眾對此並不買賬。
同時杜特爾特家族在地方仍擁有廣泛影響力,小馬科斯的支持率持續下滑,面對這一困境,他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因為中國不僅是菲律賓最大的貿易夥伴,還在基礎設施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持,那麼經濟因素如何成為菲律賓“轉向”的助推器呢?
菲律賓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穩定是政權合法性的基石,中國作為其最大貿易夥伴,中菲貿易額已突破400億美元,占菲律賓外貿總額的近四分之一。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為菲律賓帶來了大量基建項目,例如達沃-薩馬爾大橋和北蘇祿熱電廠等,這些項目不僅改善了當地民生,還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
因此小馬科斯政府意識到,與中國合作不僅能緩解國內經濟壓力,還能為政權穩定贏得民意加分,馬納羅的談判意願,正是這一現實需求的體現,但外交人事的變動又透露了什麼信號?
對華政策的戰略調整
馬納羅在東盟峰會後將調任聯合國,其職位由副外長拉扎羅接替,這一安排耐人尋味,拉扎羅長期負責南海和東盟事務,與中國談判經驗豐富,被認為是務實派代表。
相比之下,馬納羅在任期內更多執行小馬科斯的強硬路線,如今其離任和新外長的上任,或預示着菲律賓對華政策將回歸理性。
拉扎羅的上任可能帶來更多靈活性。他曾在2021年成功推動中菲關於南海漁業合作的臨時安排,顯示出較強的協調能力。
小馬科斯此舉不僅是對國內壓力的回應,也是對中美博弈中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那麼,在中美之間,菲律賓又將如何平衡?
中美博弈下的抉擇
菲律賓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長期以來在軍事上依賴美國,然而隨着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增強,菲律賓發現過度倒向美國並非萬全之策。
美國雖在南海問題上支持菲律賓,但其援助多停留在口頭和象徵性軍演,難以滿足菲律賓的實際需求,反觀中國,不僅提供經濟支持,還在地區事務中展現出對話誠意。
小馬科斯政府顯然不願在中美之間徹底選邊,而是試圖通過“平衡外交”謀求最大利益,馬納羅的表態,既是對中國的善意釋放,也是對美國的微妙提醒。
然而菲律賓國內親美勢力根深蒂固,美國也在亞太地區不斷強化軍事布局,這是否會讓小馬科斯的“轉向”半途而廢?
總結
菲律賓外長馬納羅在離任前夕的表態,是小馬科斯政府在內外壓力下的一次政策調整,從東盟的地區共識到國內的政治危機,再到經濟合作的現實需求,菲律賓的“轉向”既是無奈之舉,也是理性選擇。
若能與中國相向而行,推動南海和平與中菲合作,不僅對菲律賓自身發展有益,也將為地區穩定注入正能量。
信息來源
北晚在線 美菲軍演拉上日韓,專家:美菲表面合作,實則相互利用
界面新聞 菲律賓外交部長馬納羅向總統提交辭呈
聯合早報 菲外長:願同中國達成更多協議 維護南中國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