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月2日,加州州長紐森接受線上採訪時,表示不贊同美國共和黨籍總統特朗普對華所徵收的畸高關稅。他強調,“加州不是美利堅合眾國”,加州仍向中國和其他貿易夥伴“伸出開放之手”。
這個陽光海岸與科技巨頭並存的富庶之州,再次將 "加州獨立" 議題推至輿論前沿。
當中國人將其視為網絡笑談時,美國人卻不得不正視其背後深刻的制度性矛盾 —— 這既是聯邦與州權博弈的具象化呈現,更是美國國家治理體系深層裂痕的集中爆發。
加州的 "獨立記憶" 可追溯至 1846 年的 "熊旗共和國" 事件。當美國尚未完全從墨西哥手中奪取這片土地時,白人移民已在索諾瑪小鎮短暫建立政權,雖不足月便被美軍瓦解,但 "熊旗" 最終成為加州州旗,隱喻着這片土地自始便存在的離心傾向。
作為美墨戰爭的戰利品,加州 1850 年跳過 "領土過渡" 階段直接成為正式州,這種 "跳級入聯邦" 的特例,在美國 200 余年歷史中僅有 7 次,奠定了其 "特立獨行" 的政治基因。
經濟崛起史更強化了這種獨特身份認同。19 世紀淘金熱讓舊金山從漁村蛻變為金融中心,20 世紀好萊塢奠定全球電影工業霸權,二戰時期成為軍工製造核心(洛克希德・馬丁等巨頭崛起),冷戰年代硅谷開創科技霸權(蘋果、谷歌等企業集群形成)。
至 2023 年,加州 GDP 達 4.1 萬億美元(超越德國),若作為獨立經濟體可列全球第四。這種 "准超級大國" 的經濟實力,與聯邦體系內 "上繳多、回饋少" 的現實形成強烈反差。
(一)政策主權的持續角力
環境政策首當其衝:里根時代加州自定汽車尾氣排放標準,與聯邦環保署的 "統一性" 要求激烈衝突;特朗普政府廢除奧巴馬醫改後,加州自行建立醫保補貼體系;大麻合法化議題上,州政府發放牌照徵稅,卻面臨聯邦法律將其列為 "一級毒品" 的法理衝突。
這種 "州法與聯邦法打架" 的奇觀,在移民政策領域尤為突出 ——2010 年 "庇護城市" 政策對抗聯邦反恐調查,2016 年州立法賦予無證移民駕照與醫保,均凸顯加州 "自成體系" 的治理邏輯。
(二)經濟分配的深層矛盾
作為全美稅收凈貢獻第一州(年均向聯邦上繳約 1000 億美元),加州的財政盈餘被大量轉移至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等 "紅州",形成 "富豪補貼貧困者卻遭罵" 的荒誕循環。
聯邦稅收研究所數據顯示,這種 "抽血式轉移支付" 已持續 40 余年,恰如 "清華長子每月資助打遊戲的兄弟,反被指責離經叛道"。
2008 年金融危機中,聯邦優先救助華爾街而坐視加州教育系統崩潰;2020 年疫情期間,特朗普政府威脅停發民主黨州抗疫物資,迫使加州自購中韓設備、自建檢測體系,進一步激化 "聯邦靠不住" 的集體認知。
(三)價值觀的根本對立
當東海岸保守派主導聯邦政治時,加州的 "進步主義" 生態遭遇系統性擠壓:特朗普當選引發加州退美運動,2017 年獨立公投議案險些進入法定程序;聯邦《愛國者法案》推行時,舊金山等城市公開庇護穆斯林社區。
在槍支管制、同性婚姻、墮胎權等議題上,加州始終扮演 "聯邦政策顛覆者" 角色,其政策實驗(如碳中和目標、攻擊性武器禁令)常被紅州斥為 "白左暴政"。
儘管美國憲法未明確州退出程序(1869 年 "得州訴懷特案" 確立 "聯邦不可分割" 原則),但 "獨立" 已成為加州獨特的政治博弈工具:
談判籌碼:通過公投造勢、街頭運動等方式,迫使聯邦在環保標準、移民政策等領域讓步。例如 2023 年威脅組建 "西海岸聯盟" 自定貿易規則,直接促使聯邦調整對加關稅政策。
話語建構:將 "獨立" 議題轉化為 "反抗集權" 的符號資本,凝聚本州政治共識。民調顯示,43% 的加州選民支持 "探討獨立可能性",折射出對聯邦體系的深層失望。
制度突破:利用聯邦制漏洞實現 "事實自治"—— 即便無法法理獨立,亦可通過庇護政策、跨境協議等方式,在移民、環境、科技等領域構建 "類國家" 治理體系。
若拋開政治修辭審視 "加獨" 可行性,其面臨的制度性壁壘難以逾越:
軍事主權缺失:加州僅有國民警衛隊(隸屬聯邦政府),無正規軍、核武器及戰略防禦體系,獨立後將喪失美軍基地庇護。
經濟命脈受制:若沿用美元,貨幣政策仍受美聯儲控制;若發行 "加元",將面臨匯率崩潰、國際結算體系排斥等風險。2023 年特斯拉等企業已表態 "不支持貨幣獨立"。
國際承認困局:聯合國席位申請需安理會多數支持,美國盟友體系(如北約)不可能承認 "分裂政權",加州可能淪為 "經濟孤島"。
法律債務糾紛:美國國債分擔、跨國企業稅權劃分、美墨邊境協議繼承等問題,將引發持續數十年的司法爭端。
這場 "獨立鬧劇" 本質是美國聯邦制內在矛盾的外化:憲法雖賦予州 "保留權力",但在國防、外交、貨幣等核心領域,聯邦享有絕對權威。
這種 "半自治" 狀態造就獨特政治景觀 —— 加州可在大麻合法化、碳排放交易等 "低敏感領域" 先行先試,卻在移民執法、軍事部署等 "高敏感領域" 必須服從聯邦。
當經濟實力與政治從屬形成倒掛,"獨立呼聲" 便成為紓解結構性張力的安全閥。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 "用獨立威脅換取政策讓步" 的策略正在產生示範效應:得州、佛州近年亦頻繁以 "州權" 名義挑戰聯邦權威。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曾警告:"當地方實力派掌握經濟命脈與話語霸權時,聯邦制可能異化為 ' 否決型政體 '。" 加州的困境,恰是這句話的當代註腳。
從索諾瑪小鎮的 "熊旗" 到硅谷的 "退美運動",加州用 180 年時間書寫了一部 "想獨立又離不開" 的矛盾史。它既是美國聯邦制活力的證明(允許地方實驗),也是其脆弱性的縮影(無法彌合深層裂痕)。
當 50 萬人在街頭揮舞 "新加州共和國" 旗幟時,他們或許並非真的渴望分裂,而是在呼喚一個能真正傾聽西海岸聲音的聯邦體系 —— 只是在現行制度框架下,這種呼聲更可能轉化為持續的政治消耗,而非實質性變革。
文章來源:世界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