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公約締約方大會主會場。肖瑩佳/攝
當地時間2025年4月28日至5月9日,《巴塞爾公約》《鹿特丹公約》和《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作為全球危險化學品和廢物管理的三大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化學品三公約)最高決策機制,每兩年一度的此類大會,都是一次關於環境與健康、經濟與發展的全球對話。
這次大會在多個重要議題上取得實質進展,比如管控農藥毒死蜱、討論舊衣廢電池的管理。也出現了不少爭議和妥協,部分環保組織批評豁免條款太多、發展中國家受限於資金支持不到位,而一些關鍵問題也因為分歧被暫時擱置。
新增與豁免
這次大會最受關注的決定之一,是將農藥毒死蜱列入了全球淘汰清單,即《斯德哥爾摩公約》的附件A。
毒死蜱是一種常見的殺蟲劑,研究發現,它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可能對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造成影響,還可能增加癌症風險。自2016年底,中國就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使用。
《斯德哥爾摩公約》是為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免受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危害,列入附件A意味着各國要逐步停止生產和使用毒死蜱。
雖然大多數國家支持禁用,但印度提出強烈反對,理由是本國農業對毒死蜱依賴較高,尤其是糧食作物。如果馬上禁用,由於缺乏替代品,可能影響糧食安全。與此同時,喀麥隆、肯尼亞、贊比亞等國家也提出在特定用途上暫時保留使用的要求,比如棉花害蟲防治和白蟻控制等。
最終,大會保留了一長串有時限的具體豁免條款。一些環保組織指出,這些豁免可能會削弱該公約的執行力,影響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初衷。

三公約締約方大會會場,瑞士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 肖瑩佳/攝
另一個引發爭議的化學品,是塑料添加劑UV-328。UV-328主要用於吸收紫外線,防止塑料在陽光照射下老化,廣泛應用於塑料、橡膠和塗料中。但這種物質在環境中難以降解、易在生物體內累積,可能帶來健康風險。該物質已於上屆締約方大會(2023年)被列入《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A。
但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埃塞俄比亞)提出,因尚未有合適的替代品,希望繼續在航空航天材料和防水膠帶中使用這一物質。歐盟、挪威等國家和地區則表示反對,認為這會影響公約的權威性。最終,大會為UV-328新增了豁免條款,允許其在航空器中繼續使用,至多截至2030年。
除了以上兩類化學品,此次大會還討論了長鏈全氟羧酸(LC-PFCAs)等其他需要高度關注的化學物質。
LC-PFCAs廣泛存在於防水、防油產品中,如不粘鍋、防水服和食品包裝。該類物質都具有高度的持久性,不易降解,並能在動植物體內積累,進而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它們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影響生殖功能,甚至有致癌風險,因此被越來越多國家列為重點關注對象,並推動在國際公約下加以限制。
這次在談判桌上,由於部分國家提出要保留使用權,談判一度陷入膠着,但最終,該物質與同樣可用於塑膠生產及阻燃劑的中鏈氯化石蠟(MCCPs)共同列入公約禁止清單。
廢舊紡織品、廢電池受關注
在《巴塞爾公約》部分,公約於大會倒數第二天通過的《2025-2031年戰略框架》,被視為重要成果。
該戰略聚焦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這份戰略框架由加拿大作為牽頭國,在閉會期間小型工作組的努力下制定,旨在為未來六年《巴塞爾公約》的實施工作提供明確的指導方向。
框架的核心目標是預防和打擊危險廢物的非法越境轉移,確保危險廢物以環境無害的方式進行管理和處置。框架具體涉及各締約方在面對新出現的問題時可應用的指導原則,如污染者付費、生產者延伸責任原則等,還包含具體目標、參考指標、實施方法、評估等內容。
二手衣物和電池廢棄物成為《巴塞爾公約》此次的重點議題。歐盟提出,希望將二手紡織品納入公約監管範圍,理由是二手衣物貿易日益對發展中國家造成隱性污染壓力。歐盟代表團提到,很多發達國家出口到非洲、東南亞的“二手衣物”,不少是穿不了的垃圾,對當地環境造成了不小的負擔。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變相傾倒”。
智利、加納指出發展中國家正面臨二手服裝輸入的“隱形污染潮”。最終,大會決定將紡織廢料納入《巴塞爾公約》的開放性工作組議程,並賦予其“中等”優先級。這意味着在未來的相關工作中,會將紡織廢料作為重要的議題進行討論。

當地時間2021年9月26日,智利伊基克的阿塔卡馬沙漠,廢棄的舊衣服。視覺中國/圖
鋰電池的問題也被擺到了檯面上。挪威指出,如果不儘快建立起規範的回收和處置機制,未來可能會出現一波“電子垃圾潮”。環保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建議,將鋰電池正式列為危險廢物,以便加強監管。不過,這一提議也遭到部分國家的擔憂,認為可能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
最終,《巴塞爾公約》通過了關於鉛酸電池和其他電池廢棄物及廢舊充氣輪胎的兩項環境無害化技術指南的決定,邀請各方向秘書處提交對技術指南草案的評論,進而編寫更新的草案,以供後續會議審議。
在處置措施中,對於“露天焚燒是否應作為一個獨立類別”的討論也出現了分歧。這一處置方式可能並不“環境友好”,卻是很多國家的“現實選擇”。有些國家認為,這樣做可以更好遏制非法廢物運輸。但也有國家擔心,會被誤解為變相允許一些非環保的處理方式。最後的結果是“沒有結果”——這一議題沒有達成共識,繼續保留討論。
眾多化學品懸而未決
《鹿特丹公約》關注的是危險化學品和農藥的潛在有害影響,該公約的討論則集中在是否應將甲基溴(主要用作殺蟲劑、熏劑、冷凍劑和溶劑)和汞等多種化學品納入事先知情同意程序。
印度對列入該議程項目持保留意見。阿根廷和危地馬拉等國家擔心這會影響相關產品的出口,因此表達反對。
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則強調,“信息透明”很重要,尤其是在一些金礦地區,由於液態汞與金粉混合能形成汞合金,方便黃金提純,所以汞的非法流入已經成為健康和環境的雙重威脅。
最終,這一審議未能完成討論,被納入下一屆大會的臨時議程。
此外,《鹿特丹公約》終於將兩種農藥——倍硫磷(超低容量製劑)和丁硫克百威列入事先知情同意程序,二者已分別等了10年和8年。
大會期間,一些跨公約議題也在討論之中,比如如何加強與《水俁公約》在汞廢物管理方面的協同機制;同意通過《巴塞爾公約》與非洲的《巴馬科公約》、南太平洋的《瓦伊加尼公約》等區域性的危險廢棄物公約展開合作等。
中國舉辦了《致力新污染物治理,建設美麗健康世界》主題邊會,展示了近年來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實踐成果。中國代表強調,要重視新污染物的識別和管理,也分享了國內替代技術和綠色轉型的相關經驗。

中國代表團的展位呈現了危險化學品及廢物管理成果。肖瑩佳/攝
發展中國家普遍呼籲,希望發達國家能兌現早前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承諾,幫助他們提升化學品管理能力。但就目前情況來看,資金仍然是個短板,許多承諾尚未落實。
(作者來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為大會觀察員)
文丨肖瑩佳 李雲 王豁
責編 汪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