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會談在即,英國為何第一個低頭?歐盟公布對美千億報復清單!
環球網消息,5月9日至12日,中國高層將訪問瑞士並與美國財長貝森特舉行重要會談。就在這場備受矚目的中美對話前一天,英國與美國閃電般達成一項新的貿易協議。
要知道,這是自美國宣布關稅政策以來,第一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主要經濟體,中美會談在即,英國完全可以再等等,為何選擇在這個節骨眼上第一個低頭呢?
先來看看這份被特朗普稱為"突破性"的協議,實際內容卻相當有限。根據白宮發布的文件,美國僅降低了部分汽車關稅,承諾就鋼鋁關稅進行替代性談判,但維持了10%的基準關稅。作為交換,英國向美國開放了約50億美元的市場,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化學品和機械設備領域。
牛津經濟研究院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過是摘取"唾手可得的果實",畢竟英美貿易僅佔美國總量的3%,且美國長期保持順差。
所以,相比歐盟的強硬反制或日本的“拋售美債”威脅,英國在整個關稅談判中異常“乖巧”。英國首相斯塔默甚至未對美方關稅發表任何批評,這種姿態與英美特殊關係傳統一脈相承。
而對急於在中期選舉前展示“外交成果”的特朗普而言,英國無疑是最易捏的“軟柿子”——既能樹立“破局者”形象,又無需觸動美國核心產業利益。
在筆者看來,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向美國低頭的國家,與其脫歐後的特殊處境密不可分。
數據顯示,去年英國對歐盟出口暴跌19%,而美國市場吸納了其18%的汽車出口。
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如今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去年甚至傳出國家瀕臨破產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急需穩定與美國這一重要貿易夥伴的關係,即使協議內容並不理想。
脫歐後的英國就像一個失去靠山的落魄貴族,不得不接受現實條件。
有意思的是,與英國的妥協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盟的強硬立場。就在美英宣布協議的當天,歐盟公布了針對美國的價值950億歐元報復性關稅清單,涵蓋民用飛機、汽車、醫療器械、農產品等多個領域。
歐盟委員會明確表示,如果談判破裂,將從6月10日起實施這些措施。歐盟還計劃就美國的"對等關稅"和汽車關稅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強調任何國家都不能單方面無視國際貿易規則。這種強硬態度與英國的妥協形成強烈反差。
再說回美英協議,深入分析其中的具體條款,會發現當中充滿了不對等。
美國雖然降低了英國汽車的進口關稅,但設置了嚴格配額——前10萬輛適用10%稅率,超出部分仍維持25%的高關稅。
而去年英國對美汽車出口量恰好為10.2萬輛,這意味着英國汽車產業幾乎無法獲得實質性增長空間。
在鋼鋁關稅方面,兩國表述也存在明顯差異:英國宣稱關稅"將降至零",而美國白宮則表示"將進行替代安排談判"。這種表述上的模糊性為未來執行埋下了爭議的種子。
英國向美國開放市場的代價同樣沉重。協議要求英國為美國牛肉設立1.3萬噸免稅配額,為美國乙醇提供14億公升的優惠准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承諾取消對硅谷巨頭的數字服務稅,並推進數據跨境流動自由化,這極有可能讓英國未來的數字主權一步一步“喪失”。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當年英國用艦炮打開中國市場;如今,美國用貿易大棒迫使英國在數字經濟領域讓步。
英國國內對這一協議的反應相當複雜。英國天空新聞網在報道中配發了一張唐寧街10號貓咪打哈欠的照片,暗諷這份所謂的美英協議“形式大於內容”。
BBC則說的更直白,明確表示這份協議對英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微乎其微,相關行業僅佔英國GDP的不到1%。相比之下,同期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自貿協定可能帶來0.1%的GDP增長。
此外,這份協議許多細節都未敲定就匆匆簽訂,未來可能還會有重大變數。
英國的選擇既反映了其國家實力的相對衰落,也體現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現實考量。相比之下,歐盟的強硬反擊和中國即將與美國展開的對話,將共同塑造未來全球貿易秩序的輪廓。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通過與英國達成協議,不僅獲得了實際經濟利益,更在心理層面向其他貿易夥伴釋放了信號:即使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現在也不得不接受美國主導的貿易條件,你們還在等什麼?
目前特朗普90天的貿易暫緩期已經過了三分之一,此時英國的選擇或許能警告其他國家:單純的讓步換不來對等的回報,任何國家若失去戰略自主,終將在強權政治中淪為籌碼。
隨着歐盟反制清單進入公示期,中美會談的開啟,全球貿易秩序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這場關稅戰到底會走向什麼樣的結局,我們拭目以待。